常口村: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2021-11-26 08:18: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方炜杭 徐文锦常口村长兴湖 丁丽萍 摄 东南网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丁丽萍)金溪河对岸,茂密的树林下,一条森林康养步道正在抓紧修建。 金溪河的这一头,通往县城的游船码头刚刚完工,“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刚刚封顶……一个个紧锣密鼓实施的项目,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新一轮的“蜕变”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村里没有留下对岸石头山上的这片树林,就没有今天美丽的常口村。”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深有感触地说,24年的变化,让大家真心感受到“青山绿水确确实实就是无价之宝”。 一碗擂茶 ——殷殷嘱托浸润心田 故事还要从1997年说起。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在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站在老村部门口远眺对岸山水,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在场的不少人深感疑惑——那时候的常口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会亮的路灯,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祖祖辈辈都看着的这片山水,为啥是“无价之宝”? 几年后,有企业找上门,开价20万元要砍老村部对岸的那片林。 村里开会,议了许久,还是咬牙拒绝。“对岸都是石头山,砍光了树多少年都长不回来。不能赚了一时的钱,毁了子孙后代的山。” 嘱托始终记在心头。常口村的村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在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上,村党支部始终以“四议两公开”机制为主线,推行“五事工作法”,广泛听取吸纳意见,进行民主决策。不管什么样的条件,村里始终坚守“底线”——拒绝了一个个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项目。 两块“村规碑”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常口村自古就有立村规民约规范全体村民行为的惯例。 1997年6月,纯朴的常口村民很快自发行动起来,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等一系列重要嘱托纳入新一轮村规民约的修订,刻在石碑上,立在村口,共同遵守。 这次村规民约,如今村里人人皆知:爱国爱村、爱护集体、遵纪守法、维护公德、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计划生育、严教子女、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村邻和睦、互帮互助、移风易俗、反对迷信、拥军优属、助残济困、禁黄禁赌、惩恶扬善。 “早先的村规民约村里已经没人记得清,只知道内容与和谐、发展、环境有关。”邓万富回忆道。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常口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村民们都说,他们盼着结合十九大精神,怀着更深的感情,进一步提升完善村规民约。同年11月,通过微信、上门征求村民意见,村里收集汇总了许多意见建议,并且通过讨论形成了初步意见稿。之后,经过全体党员大会修改完善,提交给村民代表大会。 新的村规民约,很快经过表决出炉了:饮水思源、牢记嘱托,爱党爱国、践新思想,爱护集体、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勤俭持家,遵纪守法、村邻和睦,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尊老爱幼、助残济困,创星评户、崇文重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 这次再订的村规民约,镌刻在常口村如今的新村部门口。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深入人心,践行绿色发展矢志不移,常口村的步履从未如此铿锵有力。 多条转换路径 ——“无价之宝”变真金白银 “空气卖到钱啦!”今年5月18日,是常口村村民们的大日子。 时任常口村村支书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碳票上清楚标记着:常口村3197亩林地,在过去5年期间,林木自然生产里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2723吨。 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张林顺领到的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其中2723吨碳减排量,当天以4.0845万元的价格被福建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买走,流转价格为每吨15元;余下1万吨碳减排量,被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吨10元的价格收购储备。 除了碳票,还有房票和林票。去年7月30日,常口村村民孙桂英拿到县里统一发的“房票”,和她一起拿到“房票”的共有18户人家。房票是把农村闲置的住宅折算成票面价值,以“票”的形式发给农民,这在福建省内尚属首创。为了进一步盘活农村林地、耕地和闲置住宅等自然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将乐县作为改革首批试点,引导村民将土地使用权入股到公司、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获得股金和份额。此次发放的18张房票代表着18幢闲置农房,总价值150.8万元。 同时发放的还有林票。截至目前,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已经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相关工作,村民持有金额1141.7万元,人均持股金额369.79元。 这一张张“票子”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多条转换路径,有利于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实现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而“票子”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探索,更是对绿色发展之路的深刻领悟。 去年,常口村有八成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13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6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6倍、11倍。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多年来,常口村百姓怀着深厚的感情,持续“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红色传承 “夜谈”凝聚合力“联建”做强产业 ——党建引领携手谋发展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丁丽萍 “明天有一批‘控根器’就要到了,有没有办法帮忙解决一下人手问题?” “没问题!我们特意调整了蔬菜的采收期,七八个人手随时待命,明天一到就能开工。” …… 23日,夜幕降临,高唐镇陈坊村村部灯火通明,一场热闹的“住村夜谈会”如期召开。提出问题的是清语橙公司的负责人徐良辉,江西人,几年前,他来到常口村流转了800亩山地种植脐橙,今年,金色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拍胸脯保证的是邓坊村和陈坊村的党支部书记。2017年,县里实施“跨村联建”,以富裕起来的常口村为龙头,和周边5个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的村组成联村党委,从此办成了过去“单打独斗”办不了的事。 眼下,清语橙公司正在邓坊村、陈坊村相连的一片水毁地抢种200多亩的脐橙苗。 “既利用了这块抛荒4年多的砂石地,又能给两个村带来一年3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早一年种就能早一年收成,大伙的积极性都很高。”邓坊村党支部书记肖天应说。 一次次开诚布公的“住村夜谈会”,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第一个近100亩的脐橙苗从整地到种植仅用了两个月时间。 将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建勋说,“住村夜谈会”制度让干部和相关主体利用群众闲暇时间围坐在一起深入交流,倾听群众诉求、收集群众意见。这是将乐县坚持问题导向,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住村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该县住村干部共走访群众1.86万户次,征求到农村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等各类意见建议5600余条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3100多个。 夜谈凝聚合力,联村全力做强产业。除了种植脐橙,常口联村党委整合项目资金近100万元,在陈坊村、邓坊村种植200亩甜脆柿,提升造血能力。 “联村党委对接全县旅游总体布局,以常上湖水利风景区规划为重点,将各村纳入旅游规划,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告诉记者,联村党委不仅让常口发展更有后劲,也帮助几个村的村民一起吃上“生态饭”,享受生态福。 讲述 笑口常开 幸福满满 讲述者:张林顺(现任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丁丽萍 整理 自1994年8月起,我在常口村先后担任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我们新村部显眼处有一个长长的“成长榜”,上面列了本村考上大中专院校孩子们的姓名。 这些孩子共有145人,其中有博士4人、硕士16人。全村村民人数是1062人。而在1994年,常口村只有2个中专生和1个大专生。 这些年,村里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培育文明乡风——启动“创十星评十户”活动,其中就有“重视教育星”。 “十星”涵盖勤劳致富等十个方面内容,家家户户只要努力都有希望实现。“十户”从“十星级文明户”中产生,再把某个单项特别突出的挑出来,每个村评出10户。 几个月前,在2020年度“创十星评十户”十个单项典型户评选活动中,村民张美招被评为孝行廉风典型户。如今“创十星评十户”已成为广大村民日常行为的无形约束、向上向善的力量源泉。 前两年一个村民做生意亏本欠钱后,“诚实守信”星被摘了,为这事他来村部找了好几次。后来,这个村民为了评回这颗星,经过辛苦打拼还清了债务,村里第二年就把这颗星评给他了。 “创十星评十户”活动不仅接地气、合时宜、好操作,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还成为县里破解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移风易俗、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难题的重要法宝。 各村在村部宣传栏设置“十星级文明户”芳名榜,年底由镇村干部带锣鼓队上门授牌,利用民俗活动举行颁奖仪式;每年邀请若干“十星级单项典型示范户”参加全县新春茶话会,县书法协会组织书法家为示范户写春联,镇村领导上门帮助张贴;村里举行舞龙灯活动时,队伍还会在示范户门前多停留一会。 如今的常口村,山美水美人更美。“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 记者手记 让“无价之宝”代代传承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常口村的自然教育研学基地内却“热火朝天”。一群“小客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农事活动。在一天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还在常口村村规民约碑前,了解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常口故事。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第二课堂’。从城里来到田间地头感受美丽的自然和村庄,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可贵之处。”研学教师邓木生告诉记者。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馈赠的“无价之宝”,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在常口村,村民多年前就意识到,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无价之宝”,于是拒绝了卖山林的诱惑。如今,一幅“山水画”越画越动人,常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2%,处处见绿,移步见景。 而青山绿水不仅满足了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能够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从实施森林碳汇造林,到开发云衢山漂流项目、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再到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基地、青少年研学培训基地……常口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青山绿水成为百姓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与长远优势。 如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不仅深植常口村村民心中,更成为一种精神财富。 在研学中,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青山绿水的美好;在宣讲中,干部们深入思考“无价之宝”带来的发展机遇……常口村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和谐统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一代接着一代保护青山绿水,方能将“无价之宝”传承下去,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生态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相互借力,百姓获得更大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