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2022-04-01 10:49:5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
分享到:
|
2022年4月1日福建日报网事版(12版)主要稿件: 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关闭某App的个性化广告时跳出的提示。 东南网4月1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日前,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抖音、微信、淘宝、美团、大众点评、今日头条、百度、微博、小红书、腾讯新闻、哔哩哔哩、快手等App,均上线了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按键。但真正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多数App想要关掉个性化推荐没那么容易,要想真正对滥用算法说不,还任重而道远。 政策 直击痛点 向滥用算法说不 此次《规定》明确,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监管范围内,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 《规定》的出台,可以说直击许多痛点。例如禁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假消息不能被“个性化推荐”。《规定》还针对大家关心的用户权益保护问题,明确提出用户要有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此外,《规定》还明确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通过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并提供选择或删除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避免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针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规定》作出具体规范。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调查 算法推荐困扰网友 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不同用户打开手机能刷到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和新闻,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不少人吐槽,自媒体平台上的毒鸡汤、各类养生谣言,似乎长了眼睛,专挑老年人推送。而一些游戏类的内容,更喜欢推给青少年用户。除了千人千面的短视频平台以外,各大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搜索App的结果排序、浏览器中的推送消息,基本都运用了推荐算法。 小罗是福州一家企业的白领。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和同事午餐期间聊起网上颇热的“热饭神器”。下午回到办公室打开购物App,发现搜索栏和页面上已经推荐了“热饭神器”。“感觉自己被监听了,还挺可怕的,毫无隐私可言。”小罗说。 和小罗一样,网友“泰克罗”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某外卖平台的超级会员,本以为会员会比普通用户点餐便宜,但实际上他即使叠加了各种会员优惠券,仍然比普通用户的价格更贵。这让他一度十分郁闷,也向平台投诉过,却难有满意回复。“我还发现在购物平台上,相同的平台,一样的物品,我的手机页面上显示的比我朋友的贵了20元。”他怀疑,这是不是因为他用的手机比朋友的贵,由此被大数据“杀熟”。 体验 关闭推荐步骤烦琐 记者了解到,《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平台必须要在显著位置上线算法关闭键。记者体验后发现,各大平台虽然推出了关闭键,但要找到关闭键,却没那么容易。 抖音可以算是国内推荐算法的知名代表。记者尝试在抖音关闭个性化推荐时发现,要完成它,需要7个步骤。打开App、点击“我”、点击导航栏、点击“设置”、点击“通用设置”、点击“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点击“个性化内容推荐”右侧的关闭按钮。如果对手机App操作不那么熟悉的用户,在进行到第二步的时候可能就无法继续下去。 抖音也在关闭页面上明确提示:选择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后,仅会向用户推送与偏好无关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或广告。因此,一旦关闭个性化推荐服务,用户可能会看到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内容,使用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微信上,记者点击“我”,打开“设置”,进入“个人信息与权限”,再点进“个性化广告管理”,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关闭时出现了提示信息:“若你不想接受个性化广告服务,你可点击相关按钮进行关闭管理。若你选择关闭,你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但本产品将不再向你展示个性化广告,你看到的广告将可能与你的偏好相关度降低。” 记者又在淘宝上尝试关闭个性化广告,需要先点击“我的淘宝”,再点击右上角的“设置”,进入“隐私”里的“广告管理”进行关闭。关闭个性化广告时,淘宝跳出了与微信类似的提示。 而在大众点评上,关闭算法推荐需要依次点击“我的”“设置”“隐私管理”,然后选择关闭“接收个性化内容推荐”和“接收个性化广告推荐”,同时还设置了“清除历史个性记录”的按键。 记者同样测试了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想要顺利关闭推荐,操作步骤几乎都在5个以上。 网友 期待《规定》的整治效果 《规定》的出台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表示非常期待整治的效果,希望大数据监听、“杀熟”等行为能够逐渐杜绝。“普通百姓并不懂算法,对于平台给出的算法解释可能无法读懂。所以对于算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很多时候会沦为摆设。”也有网友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监管和执法中能够更加给力,还网络更加清朗的环境。 福建景行律师事务所律师江一泓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如打赏主播、游戏大额充值等案例并不少见。而此次《规定》的出台也非常明确提出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算法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监管需要迎头跟上。期盼未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尽快形成各类具备可操作性的细则。 惠安县联合东南网推出抗疫漫画海报 东南网4月1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厝边头尾,飒飒来做核酸检测”“宅家抗疫保健康 共同坚守更惠安”“科学防控 共战疫情”……连日来,惠安县围绕疫情防控主题,陆续推出一系列地方特色的漫画海报,传递抗疫“最强音”,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从核酸检测到封控区、管控区的防控要求,从全县上下奋战防疫一线到居民宅家抗疫,惠安县委宣传部联合东南网策划挖掘平凡岗位上汇聚的不平凡抗疫力量,结合科普防疫、惠安女元素,用可爱的Q版漫画形式创作主题海报,讲解防疫知识、记录战“疫”掠影,有效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为助力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扫码浏览系列海报。 赖志永: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赖志永(左二)与同事交流。 东南网4月1日讯(本网记者 曾孑 文/图)“工匠精神”是当下热议的词语,其核心就是,不能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为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企业转型,福建省工信系统推出“行业工匠风采”系列视频展播,运用镜头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挖掘人物故事,展现工匠技艺、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促进行业发展,让“工匠精神”真正地深入人心。 本期视频讲述工程师赖志永的故事。 汽车产业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可靠性和体验感要求越来越高。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汽车产业,需要各方紧密协同、合作创新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就职于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负责过焊接工艺、整车质量控制以及车架生产管理的赖志永更能体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他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学习力学、电磁学、模拟算法等知识,购买仪器进行实践钻研,最终推导出无痕点焊理论公式,求得电阻点焊在线无损监测数学式并进行实际验证和应用,突破行业内技术壁垒,提升了点焊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竞赛奖项。2017年他获得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二等奖,2018年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赖志永看来:“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目前,他正带领新的团队,攻克车架自动吹积液和自动焊接技术难点,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挺身而进。 扫码了解赖志永更多的故事。 工作自由VS生活节奏 居家办公如何两相宜? 东南网4月1日讯(本网记者杨心 整理)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近日,不少企业又开始被动或主动地推行居家办公。据媒体报道,某在线旅游平台宣布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即每周三、周五员工可选择在家远程办公。这种“3+2”工作制将无差别覆盖公司所有员工,且不做薪资调整。相关话题在微博引发讨论,网友们对此各持己见。 乐在其中:工作安排更自由 赞成的网友认为,居家办公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工作安排更自由,大大提高幸福感。 网友“悦雯”列举了居家办公的诸多优点:不用通勤,不再每天跟人挤座位、匆匆忙忙赶时间;不存在办公室政治,释放此前被内耗的精力;不用早起化妆和搭配衣服,省下一部分“门面费”;减少出门忘带东西的焦虑;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工作;能给老板省下租金和水电费…… 网友“璞园的小蒲扇”说,挺喜欢居家办公的,但前提是一定要严格制订并遵守时间表。 心烦意乱:生活节奏被打乱 有不少网友反对居家办公,他们认为这会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降低工作效率,延长办公时间。 网友“小象大象家园”说,不喜欢居家办公,家里琐事太多,分散注意力,效率特别低。 网友“不想当文盲的瑞瑞子”表示:“居家办公第三天,打开家里的台式机也丝毫不想工作,默默点开了电视剧……还是喜欢工作生活完全分开的状态。” 网友“黑板君白板”坦言:不喜欢居家办公,可能会变成7×24小时工作制。 网友“奶茶色的小奶茶”认为,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居家办公两个月,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工作和生活没了界限,这种状态很讨厌。 时评建议:个人、企业可寻居家办公共赢点 针对这一现象,光明时评指出,居家办公看似可以兼顾家庭与工作,但这也在事实上打破了之前传统工作所建立的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处于“员工”角色的你,随时都可能被“爸爸/妈妈”“丈夫/妻子”的“角色”需求召唤,频繁的角色切换势必影响工作效率。相应的,独立工作对个体的自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远程办公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工作时间弹性,但这也或许会带来更长的工作时间。而共同的办公空间的暂时消失,让传统的“在场”监督无法实行,那么监督的成本是否会转嫁到员工身上,有限的弹性自由是否要以完成更为严格的工作报告、更为紧迫的反馈要求等为代价,这也是不少人的忧心之处。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减少,并不利于员工归属感的形成以及企业文化的构建。 《工人日报》评论员杜鑫则分析说,尽管要想实现个人、企业、社会的共赢并不容易,但是,不妨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先蹚一蹚居家办公常态化的路。毕竟,居家办公常态化是比弹性工作时间更进一步的职业自主性的体现。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