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凝人心聚民力 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大势不可阻挡

2022-04-06 10:30:05 陈玮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周冬

近日,台湾岛内最新公布一项针对“80后”就业调查显示,有56%的人想离开台湾工作,有33%年轻人首选大陆。这不仅显示出近年来台湾社会人才外流现象日益突出,同时也显示出大陆对台湾青年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磁吸力。

对此,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我们欢迎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就业生活。大陆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巨大的市场体量、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和足够多样的机遇。我们将不断创造更好条件,像服务大陆百姓一样造福台湾同胞,让更多台湾有志青年有机会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祖国广袤土地上书写自己的奋斗故事。

然而,与大陆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民进党当局,为了一己政治私利,不顾台湾民众福祉,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两岸交流与合作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重重设限,不断阻碍两岸青年交流,甚至不惜以所谓“反渗透法”“国安五法”等威胁、恐吓台湾同胞。

在民进党当局重重设限的情况下,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一代赴大陆发展的愿望愈发强烈,愈发不可阻挡,民进党不顾台湾同胞切身利益与福祉,阻碍和破坏两岸交流合作只会愈发不得人心。

近日岛内有民调显示,若两岸开战有过半台湾民众不愿上战场,其中20至29岁不愿上战场比例高达七成。还有不少台湾舆论认为,民进党当局不应挑衅对抗大陆,应通过交流对话创造和平稳定的两岸氛围,造福百姓。“台独”只会为台湾带来战争与灾难,“闭关锁岛”只会进一步损害台湾经济发展,而只有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才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和保障台湾同胞的利益与福祉。台湾青年一代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的美好生活刚刚起步,谁不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幸福,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广阔发展空间,有机会有舞台充分施展抱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呢?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除了为台湾青年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外,多年来,大陆充分挖掘两岸历史、人文资源,以凝结两岸同胞共同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为依归,随着两岸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网络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少台湾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使用大陆APP,从社交、购物到影音平台,内容十分丰富。最近,岛内一家网站通过网络调查,评选了岛内网友爱用的十款大陆APP。公布的榜单显示,位列前三的依次为抖音、新浪微博、微信,另外七个则是淘宝、腾讯、哔哩哔哩、爱奇艺、小红书、百度百科和知乎。上述十款在大陆几乎是装机必备的APP,如今同样也是岛内网友青睐的热门应用软件。

台湾同胞通过抖音、新浪微博和微信社交APP与大陆网友沟通交流,看到真实的大陆;通过腾讯、哔哩哔哩、爱奇艺观看大陆影视剧;通过小红书、百度百科和知乎,学习知识、解疑答惑。用好这些好玩、好懂、有用的APP,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台湾年轻人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在时代大潮流下,两岸同胞走亲走近是民心所向,也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这些APP,民进党当局却不断宣称大陆通过抖音等APP,用生活化的方式“渗透台湾年轻人”,还扣上了“认知作战”的帽子。讽刺的是,发起指控的这位民进党民代,正是曾经被网友抓包在台立法机构上班期间看爱奇艺的林楚茵。更好笑的是,随后有台湾网友又在抖音平台发现名为“林楚茵”的账号。当然,这种“打脸”的名场面,在乱象频生的台湾政坛中早已不算奇闻。绿营官员的玻璃心,但凡碰到跟大陆沾边的东西,一触即碎更是众所周知。

为什么民进党当局如此害怕两岸同胞交流?原因在于民进党当局为一党之私,企图靠编造谎言诋毁大陆,制造“信息茧房”,煽动两岸敌意、仇恨和对立,蓄意阻挠破坏两岸民间交流,为了达成“台独”企图,不断进行“去中国化”操作,妄图阻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民进党或许关得住人,但管不住人心!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去不掉的。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此衷心希望两岸能够通过不断走深、走实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交流,互通有无,加强合作,融洽情感。两岸青年心手相牵,共同书写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东南网综合:今日台湾、华夏经纬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