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2-04-19 21:03: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
东南网4月19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今天上午,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有关领导就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记者: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请问福建省“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省粮储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三农”,始终重视粮食安全。福建是缺粮大省,粮食对外依存度高,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省粮食安全,我们更要奋发有为。 “十四五”规划里面有几个方面:一是在发展目标上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将围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决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挖掘潜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力,显著提升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产、购、储、运、加、销、节等7个环节发力,着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守好群众的“米袋子”。 二是在发展基础上注重销区实际。从粮食生产上看销区是劣势,但从市场角度看也是一种优势。“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将从生产方面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从流通方面强化通道建设、加强产销协作、疏通流通堵点断点,按照比较优势、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等原则,充分发挥大销区的优势,发展福建粮油产业集群。福建省跟10个粮食主产区保持着长期产销协作关系,近期我们省发改委跟省粮食局牵头,正在跟两个粮食产粮大省,黑龙江省和安徽省联系沟通,准备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期间,福建省政府将跟黑龙江省政府以及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粮食方面将签订产销协作战略合作协议。 三是在发展方向上突出融合发展。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亲临福建考察时的重要嘱托。“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将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粮食产业和物资储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福建多区叠加的区位优势,以“大物流”带动“大产业”,以福州、莆田和泉州、厦门为中心,建设资源互补、设施共享的一体化应急保供基地,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努力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坚强保障,逐步形成辐射浙、粤、赣,衔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中西部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新格局。 记者:今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了《关于高标准粮仓建设技术要点(试行)》,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是如何谋划的? 福建省粮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立雄:2020年11月,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就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抓好粮食储备软硬件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型粮食储备库,加快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期间,结合我省实际,全面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该新建的新建,该完善的完善,该提升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和提升一批仓储设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同时,提出了福建省高标准粮仓建设方向,并将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粮库工程作为规划的重大项目工程,加快高标准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推广绿色建筑,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推广低温准低温保鲜技术、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和高效进出仓技术,提升高效设施设备应用、自动化清理干燥和智慧化运输调度等水平,推进高标准粮仓的建设和升级,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现代粮食仓储标杆库,进行高标准生态粮库示范建设,因地制宜在设施建设、仓储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仓储设施的提升,为全省仓储设施的升级奠定基础和引领示范。推进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以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工作模式、行业标准和监督管理。应用射频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仓储智能管理水平,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仓储信息自动识别、仓储信息自动预警、感知位置状态,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提高出入仓效率,减少仓储各环节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粮食储备库在硬件条件改善、管理能力提升、业务流程规范和环境设施美化等方面取得实效,推动粮食储备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粮食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福建省粮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志松:“十四五”期间粮食产业发展方面总体考虑是,持续加快粮食产业强省建设,统筹布局大型粮食物流枢纽,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具体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粮源,在重要口岸、港口和物流枢纽建设粮食仓储加工项目,推动与国际港口点对点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通内外循环。支持产区粮食企业聚焦本地优质粮源,在育种、种植、收购、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物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二是发展三大粮食产业集群。根据市场供求和区域禀赋,按照比较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原则,发展以粮食物流和粮食储备为突出优势的临港粮食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上下游发展关联性、互补性强的粮油集群产业;建设沿海特色粮食产业集群,适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重点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粮油食品产业发展核心区;培育南平、三明、龙岩等省内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集群,提升就地加工转化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做强福建特色主食加工。以福建特色主食产业化为粮食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按照“优质营养、健康美味、经济方便”的要求,支持建设主食加工产业供应基地,提高主食产业化经营能力,创新主食产业发展模式,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互联网+主食产品”等模式,走出福建特色主食产业化发展之路。 四是创建知名粮油产品品牌。挖掘地方特色优势,推动品牌兴粮,逐步建立福建名牌产品培育梯队,按照“培育一批,争创一批,打响一批”的思路,通过地理认证、质量管控、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手段培育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 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应急物资储备类型方式有哪些? 福建省粮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和: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底线思维,逐步提高通用性储备规模,优化品种、质量。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际需求,完善储备目录并实行动态更新。一是增强政府实物储备。充实政府各级各类物资仓储基地(库、点),确保第一时间“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省级储备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抢大险”以及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主要侧重于市县级不宜储备的专用、特种应急物资和用量大、储备不足的应急物资,并加强省级统筹、归口管理。市、县级立足于承担辖区内和周边地区应急保障任务,储备总量以所辖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需要紧急生活救助的人口数量为基准,充实实物储备。 二是提升协议储备规模。对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非重大急需的物资实施协议储备,按照数量控制、总量平衡的原则,逐步提升协议储备品种范围,有序提升协议储备占比。三是倡导社会责任储备。通过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明确相关生产、流通企业的储备义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储备。同时鼓励实施家庭个人储备,适时发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建议。 记者:当前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福建省是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有保障吗? 廖志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球小麦价格较2月份上涨19.7%,玉米上涨19.1%,植物油上涨23.2%,有较大涨幅。很庆幸的是因为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方针,从福建省而言除大豆外,其他粮食品种的缺口也基本可以靠国内调粮解决,目前国际粮价的上涨对我省的影响较小,据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我省大米平均批发价环比持平,面粉批发价环比上涨4.47%,植物油平均批发价上涨2.47%。省内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正常。 从总体来说,福建省的粮食安全保障没有问题,主要基于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储备充足。现有地方储备可满足全省购粮人口6个月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第二,宏观调控机制完善。目前,全省成品粮储备11.29万吨、食用油储备5.57万吨。福州、厦门市主城区可满足15天、其他设区市主城区可满足7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全省认定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52家,日处理能力达到4.72万吨;应急供应网点1476家,日供应能力2.08万吨,实现全省每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第三,引粮入闽渠道稳定。这几年通过引粮入闽奖励和持续举办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我们与粮食主产省建立了稳定的粮源渠道。我省的企业下订单,江西安徽等地的大米12小时就能补充入库,快速便捷。近期也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多囤大米,我的建议是理性消费,广大市民不必恐慌,更不需要囤积大米,因为现在气候逐级转暖,存太多的大米保管不当容易霉变、生虫,造成损失浪费。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