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荔枝,有自己的品读方式
2025-07-30 08:27:4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赵凯 《长安的荔枝》火了。小说、电视剧、电影……还有各种解读文章,都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典诗句生发出来。唐朝的荔枝很红,唐朝的故事也很扣人心弦。在这场关于荔枝的讨论中,福建的荔枝也频频出现,成了“长安荔枝”的对比对象。看多了之后,我不禁想说一句——这多少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 福建的荔枝,确实没有岭南来得早,更不是唐玄宗的御用贡品。它真正“出圈”,是在宋代以后,但也正因如此,它的独特之处,从来就不在“送得快”或者“味道甜”,而是在文人笔下缓缓铺展开来的那种文化气息与精神图景。 福建人爱荔枝,但爱的方式不太一样。他们为荔枝立谱、写诗、唱和并用它赠友……是日常中的亲密伙伴。当苏东坡用荔枝讲贬谪中的“偷着乐”,杜牧借荔枝讽刺宫廷奢靡,福建诗人却更愿意用荔枝表达一种“我在故乡”的踏实感。他们笔下的荔枝,是田园清晨的果香,是山水之间的友情,是寄给远方亲友的香甜,更重要的是——挂在枝头、长在心里的“对家乡的爱”。 福建并不是荔枝的原产地,但自北宋起,福建荔枝凭着丰富的品种和文人的书写,慢慢在文化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蔡襄无疑是福建荔枝文化的奠基人。他在担任泉州知府期间,写下《荔枝谱》一书,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果木专著。书中不仅记载了30余种荔枝的名称、产地、色香味、栽种与贮藏方法,甚至连“深冬覆之,以避霜霰”“最忌麝香”等养护技巧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用“皮、膜、形、色”为标准来评判荔枝的品级,形成了闽地荔枝研究的重要传统。 尤其可贵的是,《荔枝谱》不仅是一本理性的科普书,它还是一部情感志。欧阳修看完后大为称赞,特地为之作跋,称它“极尽物理”,把荔枝“谱”成了天下文人共同的趣味标记。蔡襄对荔枝的爱,藏在他笔下的字缝中,也藏在莆田宋家香树上流传千年的绛红中。 福建荔枝之所以特别,还要归功于另一位出自莆田的高产“荔枝诗人”——刘克庄。 这位生活在南宋中末期的“文坛宗主”,留下了40多首关于荔枝的诗作,远多于他同时代诗人对梅花、兰草的吟咏。不同于唐人将荔枝当贡果来写,刘克庄写的是生活中的荔枝。他在诗里说自己“日三百颗沃馋涎”,还自封“荔枝颠”“荔枝仙”。这一颠一仙之间,透着他对田园小趣的幽默和洒脱。 更重要的是,刘克庄的荔枝,是一种“实指性”的情感寄托。它出现在山间采果时童子的嬉笑中,出现在写给友人的次韵唱和里,也出现在送别、悼念、寄远等各种情境中。《送张应斗还番易》有句“蕉荔漫山雾雨繁,虬须客子悔南辕”,荔枝作为地貌与风物的意象,烘托着离别的背景。《挽陈岩方隐君二首》又写“荔熟今悲自擘红”,已然成为睹物思人的情绪媒介。 如果说蔡襄是谱写荔枝的“技术派”,刘克庄则是用荔枝写乡愁的“情感派”,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福建人对荔枝的热爱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书写的传统。据统计,宋至清四朝,共有15部荔枝专著问世,其中有11部撰写于福建,比例远超其他荔枝主产地。一部《荔枝谱》,仿佛就是一地的文化年表。 到了明清,更有福建文人展开“荔枝组诗”创作热潮。屠本畯的《荔枝纪兴二十六首》,徐(火+勃)的《荔枝咏四十绝》,谢杰的《荔枝名歌八首》……福建人不仅吃荔枝、写荔枝、唱荔枝,甚至为它起名字、比高下、分气质。荔枝已不再是果品,而是一种“故物”——属于本地、归属心灵的“文化遗产”。晁冲之《送惠纯上人游闽》“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子红”中,荔枝红的,是一整段想象中的闽地山川;延平人黄裳写“家山荔子邀谁赏”,写的是客居异地的乡愁。 所以,说到底,福建荔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新贡献——从福建的荔枝中生发出来了新的意象:一种理性求索的精神、一种近乡情怯的思绪、一种对家乡的自豪之情。这是其他地方的荔枝所不具有的。 在福建文人看来,荔枝的魅力,并不需要满足“千里奔命”般的戏剧张力。在福建的文化里,荔枝或许永远无法成为一时“爆款”,它并不是用来追名逐利的奇珍,而是在家门口的枝头上慢慢成熟,在朋友书信里淡淡飘香……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