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文化在福建非遗中传承

2022-05-03 08:26:16 作者:郑亮 陈俊桦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福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名录数量众多,有南音、莆仙戏、送王船、妈祖信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项目。在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福文化,诸如民间文学中的有福故事、传统戏剧中的福缘唱段、民俗中的节庆祝福和剪纸、雕刻等手工技艺中的福文字符号及造型展现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深入人心的当下,福建人“福”字名省、“福”字当头,“福”作为“福、禄、寿、喜、财、吉”六大祥瑞之首,总会在生活的日常烟火中与每个人相遇。

戏曲传唱的福文化

传统戏剧和曲艺非遗中的福文化展演形式丰富多彩。福建民间戏曲历史悠久,以闽南地区为最,闽南戏剧包含优戏与偶戏两大系统。优戏主要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四平戏、竹马戏、打城戏等。偶戏则包括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和影戏。

与闽南丰富的民间信俗相颉颃,戏曲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着多重祈福功能。闽南民间信仰亲切生动,民众广泛参与。民间信仰中的仪式活动都有民众驱凶纳福的寄托,作为进献神明的“大礼”,民间戏曲的演剧活动必然也参与到这一主题的表达中。“扮仙”是祈福仪式非常深入民心的一个环节,民间演戏无论任何剧种在正戏上演之前,一定先扮仙为民众祈福,然后再表演正式戏文。

所谓的扮仙,顾名思义就是演员扮演天上神仙,向神明祈求赐福。歌仔戏扮仙“三出头”指的是《排三仙》《跳加冠》和《送子》。《排三仙》即“福禄寿”三星,演出蟠桃大会为王母祝寿。日戏开锣都必须先演这三个吉祥的节目,来为请戏者祝福,接下来才演出其他节目。

其他常见的扮仙戏还有《封王》《封相》《富贵长春》《五福天官》等,从剧目名字可以看出都是取悦观众、祝福喜庆的内容。在禳灾祈福方面,闽南的傀儡戏历史久远,宋代朱熹任职漳州时就见过当时傀儡演剧,至今,悬丝傀儡戏仍在建庙谢土、制煞、丧礼、庆典、还愿等场合中演出。

日常习俗的福文化

民俗类非遗名录中的福文化在城乡充满活力、影响面广。在民俗类项目中,节庆、礼俗、庙会、祭祀等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祝福祈福内容。

闽西客家湖坑“作大福”活动就是极具乡土气息的民俗。“作大福”是以敬神、演戏、会客为主要内容,以姓氏或村为单位,至少敬三天神,演三天戏。“作大福”先要搭建大福场,村民们先在空旷地临时搭建宫殿模式的神厂。神厂前修建一座巨型牌楼作为大门,牌楼两边各竖一根20多米高的木旗杆,分三节按石旗杆一样建造,顶上插各色旗帜。两旁设南北厅,正堂安奉刘汉公王、保生大帝诸神。戏台也是临时搭建的,与神厂相对。

农历九月十一日那天,湖坑人人吃斋,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到大福场摆香案。案桌上摆满糖果、糕饼、水果、米斋团等,造型五花八门,有塔形、方形、圆形、山形、莲形等。从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按宗亲房族轮流,每天上一供。在大福场举行宴会,宴会结束,“福首”每人带一斤猪肉和一只灯笼回家。十五日晚上演汉剧、木偶戏到天亮,送神回宫,“作大福”才告结束。

闽西客家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元宵节庆,其中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习俗,据传起源于明朝,游龙的程序繁多。大年初一的子时到上堡溪边庵迎接“东山福王民主公王”(又称公爹),安放到扎龙头的祠堂里供奉。东山福王民主公王其祖庙乃是闽西连城县姑田镇“客家公王第一庙”。大年初一,由擎龙头、龙尾者到本姓各户去分发做龙腰的纸张,便开始扎龙。正月十五日游龙,以神镜响声为指挥信号。上午10时许,三声铳响后,在锣鼓声中“公爹”驾到,并排龙头、龙尾。主祭人是辈分大、福气好的长者,祭祀配乐队。

客家地区保留了自中原南迁时的龙崇拜意识,春节、元宵期间会举办舞龙灯活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蓝氏家族在春节、元宵期间舞“草龙”以“游龙赐福”的民间活动习俗一直传承下来。“草龙”又称“香灯龙”“打香灯”“打草龙”,整条龙用稻草扎制而成,表演时在草龙身上插上密密麻麻的点燃线香,舞动时龙身上的香火被风一吹火星四射,在夜色中看去十分壮观。正月初一,先在本村每家进行“游龙赐福”,然后再走其他村落至元宵前后达到高潮。香灯龙到达时,每家都会用鞭炮迎接,把龙请到自己家中。整个过年期间,乡民们在家家户户爆竹声中,迎来送往着火星飞舞的游龙。游龙到正月二十结束才举行“送龙”仪式,在鞭炮锣鼓声中将香灯龙焚化,然后收集起化龙后的灰烬,送到附近溪边撒入水中,寓意龙归大海,整个“打香灯龙”活动才告胜利结束。

符号图形的福文化

传统技艺非遗中的福文化种类繁盛、多姿多彩,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的美好愿望。在福建传统技艺中,棉纺织技艺、印染、制茶、酿酒、印刷等都是强项,福文化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在福建人吃穿用住等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出现。

手工技艺安溪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始于宋代,明清繁盛。蓝靛即《诗经》中的采蓝,安溪有个蓝田乡,盛产蓝靛草,安溪西支流又称蓝溪,就是溪中漂洗蓝印花布使得水色如蓝而得名。棉花自唐代传入泉州种植,由于本地盛产原料,因此蓝印花布成为古代安溪颇为普及的纺织品。蓝印花布质朴素净,传统图案中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百福图”成为一款经典。

漳浦地区传承下来的剪纸技艺,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由最初作为刺绣的底样到应用于婚嫁仪式、祭拜活动,明清以后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漳浦剪纸构图饱满、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风格细腻,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剪出各种猪脚花、饼花、福禄寿等形字,贴于礼品、祭品上,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漳浦剪纸技艺传承人陈秋日作品《福》,在以各种花卉构成的形似灯笼的图案中间突出一个“福”字,寓意花团簇拥、福满圆满,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该作品在2000年获第四届中国剪纸艺术节跨世纪全国剪纸展金奖。

总之,在福建非遗中“福”满各地,“福”意无边。非遗中的福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而存在,还可以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参与城市文旅融合,一些非遗项目可以作为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基于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传承性、生活性、整体性等特点,我们坚信:福文化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福在生活,持久传承。

(郑亮: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福文化’调查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