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厦门市推动社会事业高标准、民生保障高水平、市民生活高质量、城市文明高素质

2022-05-12 20:37:37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5月12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12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厦门专场发布,介绍厦门市“勇立潮头 勇毅前行 努力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市”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媒体围绕厦门市生态环境建设、教育补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共同富裕等方面提问,厦门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文辉,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廖华生分别进行了介绍。

重拳治污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发布会上介绍,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厦门市注重建章立制。在全国最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垃圾分类立法,至今颁布50多个生态地方性法规规章。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批、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率先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六成以上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刚性管理、长效治理新常态。

注重重拳治污。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比如,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厦门市深入实施“三个一百”行动、城市正本清源和农村雨污分流,目前污水日处理能力超190万吨,至今年底将超过200万吨,完成正本清源改造159平方公里,完成631个农村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

注重保护修复。实施岸线、海岛、湿地、海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海域退养清淤,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沙滩130万平方米,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开展森林生态修复造林,加快公园绿地改造提升,舍得将价值超过200亿元的40公顷滨海土地划为珍稀鸟类栗喉蜂虎保护区。目前,城区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15分钟可到公园,深受市民赞誉。

注重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监督作用,专设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严肃查处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教育补短扩容 推进优质均衡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千家万户,厦门在补短扩容方面:围绕确保“有学上”,保证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满足就学需要,和力争“上好学”,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两方面同时、持续发力,取得了较好成效。据有关机构评价,厦门基础教育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

加快扩容增量。2012年以来,连续实施两轮的“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和幼儿园,全市共新建成425个中小幼项目,新增学位30.49万个。仅2021年,就新建成中小幼项目48个、新增学位5.1万个。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到2025年新改扩建中小幼项目360个左右、新增学位32万个,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在92%以上,幼儿在公办园就读的比例达到55%以上。

推进优质均衡。为解决厦门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差距问题,实施了名校跨岛、开放提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大行动。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实验小学等名校,到岛外举办了实质性的分校。同时,培养了240多名教学领军人才和乡村市级骨干教师,建设了43所智慧校园,实施了“互联网+农村教育”,确保农村孩子同步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落实公平入学。从2014年开始,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凡是取得居住证,并连续在所在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都可以参与。每年有近2万名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免试就读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小学。同时,实行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据统计,近5年,全市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保持在70%左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约92%。

扩增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厦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是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以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扩增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两大主题,深入实施健康厦门战略。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6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平均期望寿命10年间从78.98岁提高到81.1岁,群众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

着力解决“看病难”,扩增医疗资源,优化便民服务。近年来,建成投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弘爱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一批高水平三级医院,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24个,持续打造市民“15分钟健康圈”。在全国率先建成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全市各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实现影像共享、互认调阅、看病就医“一码通”,门诊就诊环节从11个缩减为4个,等候时间缩短2/3。以慢性病为突破口推进分级诊疗,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15个慢病规范管理、基层首诊。

着力破解“看病贵”,降低药耗价格,减轻患者负担。落实国家、省组织的13批次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50%,去年减少群众支出4.3亿元。全国首创“总额预算下点数法(DIP)”,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把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增幅从42%锐减至3%,住院费用增幅下降近10%,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大力打击欺诈骗保,2021年追回医保基金6762.4万元,守好群众看病“救命钱”。

着力实现“看好病”,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医疗高地。2015年率先探索“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提升医疗水平的新路子,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同质化引进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医学人才,先后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家,其中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为全国首家挂牌。这家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0%,填补了厦门乃至全省52项医疗技术空白。

着力争取“少看病”,实施防病策略,完善公卫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危人群肺功能筛查和40岁以上重点人群大肠癌免费筛查,建成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海陆空立体医疗救援网络。为在校女生免费接种Ⅱ价宫颈癌疫苗,妇女“两癌”筛查率98.9%,妇幼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强力推进17个专项行动,为95%以上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以城促乡、城乡统筹、共享发展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厦门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共同富裕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坚持以城促乡、城乡统筹、共享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民收入从2012年的13455元增至2021年的29894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79缩小到2.25,努力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做好“富”的文章,让农民的家底更加殷实。大力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创新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合作共享、入股分红等发展模式,深化“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12年的106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235万元,增长122%。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现有农民合作社1530个,是2012年的2.9倍;合作社成员数23604个,是2012年的2.1倍;平均年经营收入160万元,比2012年增长45.5%。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健全农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突出外部帮扶与自主就业、转产与就业、自主创业与带动就业有机结合,2012年以来共发放27.48亿元社保补差,吸纳22.22万农民转移就业。

做好“美”的文章,让农民的家园更加宜居。强化规划引领,实现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村庄规划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现乡镇每万人3-4座公厕,村村至少一座水冲式公厕,农村公厕管养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村容和环境卫生状况考评优良率达100%。全市行政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

做好“优”的文章,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和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2021年,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公交100%,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实现农村地区光纤100兆全覆盖。实施名校跨岛发展战略,一批名校岛外校区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保服务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行政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夯实民生保障工作基础

厦门民生兜底保障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有何特色做法和成效?发布会上介绍,以“近邻”模式为抓手,夯实民生保障工作基础。“近邻”模式围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就便、共建共治共享。该模式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有效破解了当代社会人际陌生化、组织碎片化带来的治理难题,已向全国推广。深入开展“近邻敬老、近邻医疗、近邻扶幼、近邻济困、近邻助残、近邻文化、近邻育德、近邻关爱”八个方面行动,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生活更便利、社会更和谐。

以“爱心厦门”建设为载体,建立民生保障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健全爱心结对、爱心捐献、爱心志愿服务、爱心文化“四项机制”,让“爱心之风”充满整座城市。目前,全市共建有47家“爱心屋”,实现镇(街)全覆盖,为主安排残疾人就业。发动党员(党支部)结对帮扶残疾人8000多名、5000多户。建设交通、环卫工人“爱心驿站”808个,让特殊群体得到特殊关爱。设立“爱心厦门”专项基金。发动社会捐赠,五年来募集款物近30亿元。

以“互联网+”为手段,提高民生保障工作效率。强化科技支撑,建成“智慧民政”“智慧救助”“智慧养老”“智慧殡葬”等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10年来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0亿多元,全市低保标准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实现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智慧殡葬”被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