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诗经》为什么不押韵?陈第破解千年古音之谜

2022-05-24 08:47:47 作者:郭进绍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陈第《毛诗古音考》书影

image.png

连江陈第公园石像

创作于两三千年前的《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历来被誉为中华文化经典,但《诗经》里有些诗句读起来显得不押韵、不顺口,这是什么原因呢?该谜题在秦汉之后,历时千年之久,都没人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正确解答。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被一位书生用系统扎实的学术方法予以破解,这个人就是福建福州人陈第。

《诗经》拗口失韵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经·郑风·子衿》意境优美,韵味悠长,数千年来传诵不绝,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学子。一般来说,押韵是古诗的基本规矩。然而,我们在朗诵《子衿》这首诗时,会发现有的地方读起来并不合韵。为简便起见,我们只看《子衿》每段的偶数句韵脚。第一段的“心”与“音”押韵,第三段的“阙”与“月”押韵,但是第二段的“思”与“来”却明显不押韵。

像这种感觉拗口失韵的地方在《诗经》其他篇中还有很多,如名篇《关雎》的句子“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采”与“友”也显得不合韵。这种不押韵的感觉不仅是根据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即使是以唐宋元明清各朝诗人的用韵习惯(即《平水韵》)来衡量,它们也是不合韵的。

那么,这些不押韵的情况是怎么回事?莫非《诗经》时代的先民作诗不太讲究押韵?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些不合韵的诗?

前人“叶音”解释

秦汉之后的中国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就感觉《诗经》读起来有些不押韵、不和谐了,但又不知道怎么回事。

为了韵律和谐,他们主张临时变换字的读音,来获得押韵的效果。比如《诗经》里的“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这句,他们认为“南”与“音”虽然本身不押韵,但在读的时候,可以把“南”改读如“nin”,以便与“音”押韵、谐韵。这种改变字的读音以迎合押韵需求的做法,后来演变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叶(xié)音说”,“叶”就是和谐的意思。

这种学说对后代影响很大,宋朝的朱熹就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大量地运用叶音方法来注解《诗经》的韵脚。在他的《诗集传》里,到处都是各种“叶音”。《诗经》里同一个“家”字,朱熹居然标注了四种读音:第一种读如gū(叶古乎反)、第二种读如gú(叶古胡反)、第三种读如gǔ(叶音谷)、第四种读如gōng(叶各空反)。这是典型的为了押韵而改读字音的表现,尽管朱熹应该已经意识到古今音的不同,但他作为“叶音说”的代表人物,一直广受后世古音学者的批评。

“叶音说”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即《诗经》在押韵用字方面比较宽松,只要吟唱的时候,临时改换读音就行(“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甚至认为《诗经》时代的许多汉字有多种读音,为了押韵,可以选择读成某个音(“古无定音”)。这种观点从南北朝发展到唐宋时期,逐渐成为学界主流,变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就算有人觉得怀疑,但也提不出其他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诗经》大批诗句的不合韵问题。

陈第的推测与考证

到了明朝,逐渐有南京焦竑等人对“叶音说”提出不同观点。但真正全面系统地用大量例证解开《诗经》“不押韵”之谜的,还得算福州人陈第。

陈第,字季立,福州连江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科举上只中过秀才,博及群书,喜谈兵法,有“狂生”之名。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既能著书立说,又可带兵打仗,还好游山玩水,能文能武,能动能静,堪称一代奇人。

陈第经过长年的读书钻研,并在父亲及焦竑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学术史上振聋发聩的观点:“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主要意思是说,由于时代的变迁,汉字的读音跟字形一样,都发生了变化,古音与今音是不同的。这个观点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在明朝之前,读书人普遍缺乏字音存在古今演变的意识。

陈第指出,《诗经》各篇是基于《诗经》时代的古音而写的,本身是完全符合古音韵律的。至于后世的人读《诗经》觉得不押韵,是因为那些字音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不能用后世的语音来评判《诗经》的押韵情况,然后随意“叶音”,而应该努力考证出汉字本身的古音,尽量还原《诗经》的本来面目。

经过数十年细致而艰巨的案头工作,陈第完成了其划时代的古音专著——《毛诗古音考》(《毛诗》即《诗经》)。在书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本证”和“旁证”两种途径,排比归纳,比较分析,来推测论证《诗经》数百个韵脚用字的发音情况。

本证,就是用《诗经》本身例子来论证古音。如“马”字,陈第认为它在《诗经》里的读音是“mu”。为此,他列举《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诗经·郑风》“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大雅》“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等诗句,表明“马”经常与“楚”“舞”“土”等“u”韵字共同作为韵脚。

统计《诗经》全书,“马”作为韵脚,一共出现在十几首诗里,且都是这种情况。如果按“叶音说”的理论,《诗经》用韵不严格的话,“马”字不可能如此巧合地反复与“楚”“舞”“土”等“u”韵字押韵。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几个字在《诗经》时代本来就是相互押韵的,“马”应该音“mu”。

旁证,就是用临近年代的其他有韵文献材料来侧面论证《诗经》古音。因为假如“马”字在《诗经》里读如“mu”,那么在跟《诗经》差不多同时代的《楚辞》等先秦典籍里,“马”字自然也应当是“mu”音。陈第举了几个例证,如《楚辞·离骚》“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楚辞·九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在这些旁证中,“马”与“妒”“鼓”押韵,同样是音“mu”。同时代的韵文旁证虽然只是侧面证据,但它的说服力非常强,将其与《诗经》本证摆在一起,某韵字的古音面貌就大致可知了。

除了本证、旁证相结合,陈第还运用了谐声偏旁、声训材料、古籍异文、南北方言等辅助方法来论证《诗经》古音,其中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是方言例证。大家知道,我国有些方言保留了古音的痕迹,所以某篇古诗用普通话(官话)来读不押韵,但是用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来读却往往押韵。

陈第作为土生土长的连江人,闽东语福州方言是他的母语,成年后又几乎走遍整个中国,接触到了大量的南北方言,方言是其独特的研究优势。就本文开头所引的《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为例,其实“来”字在福州方言里至今还是读如“li”。我们可以想象,当幼年的陈第用福州话读起这首诗时,自是觉得完全合辙押韵,根本用不到所谓的“叶音”。

至此,陈第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证了《诗经》的押韵情况,初步解开了古音之谜,牢固树立了“古有古音、今有今音”的正确语音发展观,彻底颠覆了流传千年的“叶音说”。尽管陈第也有着审音不够精准等缺点,但他的古音观念与考证方法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启发了后世顾炎武、戴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被公认为古音学的开山鼻祖。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