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食指大动”,古籍的另类打开方式

2022-05-31 09:29:16 作者:李 艳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最近,一部纪录片在网上火了。西瓜视频推出的国内首部以中国古籍活化为主题的《穿越时空的古籍》,受到欢迎和追捧,第一集《古籍里的盛宴》展示的“蟹酿橙”等宋代美食做法,馋哭了网友,还引发大家的集体跟风创作。

而在网络平台上,不少美食博主早就开始了勇敢的尝试——照着古籍做美食。《山家清供》中的宋代吃货大赏,《红楼梦》里甜滋滋的枣泥,知名美食博主“日食记”收获近200万点击量的山水画中绝美中国菜,堪称视觉味觉的双重享受,让人憧憬不已。

除了普通网友,专业人士也纷纷“试水”。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照着《随园食单》做出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不少读者追更,假蟹、王太守八宝豆腐……让人仿佛穿越回清代,和大文学家袁枚来一场吃货的对谈。

以美食打开古籍的方式,还真是另类。不仅让人对那些美食美味浮想联翩,恨不得能大快朵颐一番,也深深钦佩古人的食不厌精,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更令人兴奋的是,借助美食,人们由此打开了一条通往古籍的大众化路径,十分接地气。谁也想不到,因为共通的吃货心理,让古籍能重入大众视野,不同行业的跨界人士,能与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说起古籍、古书,总觉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哪怕是一位爱书者,恐怕也不会专门想要去翻阅古籍和古书。因为光是那些艰涩的文言文,就让人望而生畏,直接“劝退”。我们都知道袁枚是清代大文学家,也会背诵他的诗歌。但他一生最著名的著作《随园食单》,相信没几个人看过。

为什么想去复刻古籍里的美食?大家的初衷不尽相同。博主们多是基于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南京图书馆思考的是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挖掘古籍时代价值;《穿越时空的古籍》纪录片导演叶森则说,不想再让人觉得古籍是高深莫测,甚至应该被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希望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古籍的魅力。

然而,他们的举动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让人由衷地感叹:古籍,“真香!”古籍、古书这一冷门题材能成为热点话题,除去产品视角有趣、制作精良,利用热门网络平台等因素外,还有很大的一个时代背景,这就是国潮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多个领域引领流行风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电视节目备受好评,汉服、饰品等传统服饰热持续,国风爱好者频频在社交媒体出圈。河南卫视的舞台节目《唐宫夜宴》等系列,推出后即引发现象级话题,让人感受到国潮的震撼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力量、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古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顺势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据统计,我国典籍总量达50万种,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3套大型丛书,就收录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献1.5万多种。这些存世典籍古籍流传久远,是中华文明的宝藏库,蕴含着古人治国理政、科技、农业、医药等闪耀智慧与经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在翻阅古籍《肘后备急方》时,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获得灵感,进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护佑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想要“打开”古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读起来有门槛,理解起来有难度,再要二次演绎,那是难上加难。为了做出古籍里的美食,“日食记”花了整整一个夏天的时间,韩超、史星宇坦言时常“翻车”而重试,《穿越时空的古籍》拍摄团队更是大量翻阅古书、请教专家、组织专门的学习,个个都下足了“硬功夫”。

如何将博大精深的古籍资源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考验着传播者的智慧,也正是盘活包括古籍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的关键点和难点所在。但是,古籍纪录片的受追捧、美食博主们视频的高点击量,让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打开古籍的各种可能。只要用心探索,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演绎方式,就能够拉近时空的距离,引发共鸣,让人们也可以发现古籍之美,感受古籍之趣味。

当前,国家政策的推进、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民众时代心理的转变,正为古籍的活态化创造着最好的时机。今年以来,“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不仅要对古籍进行进一步的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科学规范化管理,更要加快古籍的转化利用,多渠道、多媒体、立体化加强古籍的大众传播,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

这也意味着,在古籍保护、古籍翻译等工作之外,会有更多的力量融会起来,探索和创造不同的打开古籍的方式,从古籍这个大宝库挖掘出更多的珍宝,让人们与传统文化走得更近,与古籍走得更近。能够以古籍为媒介,感受和触摸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若此,可真是读者之幸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