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2022-05-31 22:50: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
东南网5月31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3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郑彧,发布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负责人林燊,法规处处长郑健欣,科技与财务处负责人阮贞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李新国,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记者: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举措。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最早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请问将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福建建设? 郑彧: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重要部署,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攻坚目标、攻坚领域、攻坚战役、攻坚机制等相关内容,为推进美丽福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大工程、五大美丽”。 首先是两个阶段的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是一场持久战,美丽福建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都需要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实施方案》提出了两阶段两目标,分别是: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 其次是三个维度的策略。一是力度要保持,盯紧抓住咬定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深度要延伸,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更加注重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政策保障。三是广度要拓展,推动环境治理向县级城市、乡镇农村拓展延伸,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更广泛领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实施四大重点工程。一是蓝天工程,深入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并向水泥行业试点拓展,推进湄洲湾、古雷、江阴等重点区域和制鞋、家具等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改善提升空气质量。二是碧水工程,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九龙江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快补齐230余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毛细血管”,完成5600余个管控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效能,依法依规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水产养殖,让大江大河、内河内湖、溪流池塘都更加清起来、活起来。三是碧海工程,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海漂垃圾治理、海上养殖污染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绿化美化岸线长度300公里以上,建设滨海旅游景观浪漫岸线200公里以上,切实改善亲海空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净土工程,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68.59万亩耕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强化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管控修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 第四,实现“五大美丽”愿景。着力塑造山水相融强韧适宜的美丽城市,着力培育生态共富业兴绿盈的美丽乡村,着力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美丽河湖,着力建设陆海统筹滩净海碧的美丽海湾,着力打造集约智慧低碳循环的美丽园区,成就“清新宜居、河湖流韵、山海透碧、业兴绿盈、共治同享”的美丽福建愿景。 记者:我们知道今年省委部署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也把它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抓手。我请问一下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如何发挥更务实、更高效的作用? 林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义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保障、谋划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优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等方面入手,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服务项目落地、企业生产、产业发展。 第一,强化要素保障助力发展。一方面当好生态环保“守门员”,对项目好中选优,坚决不给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松绑;另一方面当好项目审批“服务员”,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今年以来,全省共为3170个建设项目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涉及投资5455亿元。我们着重提升服务的“三性”:一是服务的系统性。在原有“一个窗口对外”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借助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机制融合、力量联合、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做到更便利、更高效。二是服务的预见性。进一步强化“上门+问诊”,提前介入,让地方和企业少走弯路。“上门”就是服务在前、做在平时,“问诊”就是把问题解决在当前。三是服务的有效性。项目服务实行清单式管理,建立倒排工期、对表推进、挂账销号、定期调度机制,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对省重点建设项目抽调骨干专人服务,指导重点项目优化布局、优选工艺、优质建设,助推重点项目赢在“起跑点”。 第二,策划治理项目促进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持续滚动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环境治理、拉动环保有效投资,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清洁生产,以项目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在人居环境层面,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以项目助力城乡建设高品质提升,让老百姓共享宜居环境、美好生活。 第三,优化执法监管守护发展。一方面,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入组织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指导和帮扶企业抓好问题整改,及时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企业平稳运营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统筹刚性和柔性,对各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也把精准监管与亲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帮扶合法合规企业改进和提升环保管理,壮大守法企业的“朋友圈”,助力企业“绿色领跑”,确保企业持续在守法轨道上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记者:绿色经济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四大经济”之一。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从而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 阮贞江: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表明,“清新福建”不是靠“风吹雨打”,必须依靠一批批项目落地支撑。这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增加了环保方面的有效投资,如果能够再引导相关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就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为此,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法要求,推动各地把项目策划出来、建设好来,并努力把产业带动起来。 对于如何把项目策划出来,我们是这么做的:一是围绕目标任务,以问题、结果为导向,聚焦环保督察整改、“十四五”规划、污染防治攻坚等重点任务,分行业、区域、流域谋划项目,做到治理提升的短板在哪里,项目、资金就在哪里;二是围绕系统治理,为避免“九龙治水”或“单打独斗”,我们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推进项目接续滚动生成;三是围绕重大战略,城乡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等都是中央和省里当前力推的重大战略,我们积极融入其中,推动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对于如何把项目建设好来,我们正在通过构建六大平台来精准服务项目落地见效:一是构建政策法规平台,让业主“一站式”了解项目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二是构建专家智库平台,让政企商学等方面的专家成为项目业主的“智囊团”;三是构建技术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求催生更多适用技术和产品;四是构建项目对接平台,为项目业主、投资者、供应商等牵线搭桥,实现共赢;五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多家银行参与,帮助项目业主解决融资问题;六是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项目业主选到有实力的技术支撑单位。 对于如何把产业带动起来,我们认为,有了治理项目,就有了市场需求,就需要企业参与,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我们打算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鼓励研发创新,聚焦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引导本地企业加大攻关,研发生产新装备新设施。二是鼓励龙头引领,鼓励国企、民企等强强合作,培育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并扶持中小企业打造“单项冠军”或“小巨人”。三是鼓励集群发展,推进链式招商,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一批环保产业园、产业基地。 今年以来,我们推动策划实施了2600多个项目,年度投资678亿元,项目工作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计划在“6.18”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展示推介一批生态环境项目成果、前沿技术和绿色金融产品。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帮助我们宣传引导,积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推动生态环境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绿水青山,转化成更多的金山银山。 记者: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如何为服务民生“高品质”保驾护航? 郑健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嘱托,在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服务保障民生“高品质”上耕耘不辍、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秉持生态立法、立法为民的理念,在立足构建“大生态”“大环保”格局的同时,又以聚焦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百姓感受最直观、投诉反映最集中的生活垃圾、扬尘、油烟、噪声、电磁辐射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口,精准把脉、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企盼期许。比如说生活垃圾扰民问题,《条例》要求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回收、处理体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投放规范,引导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将垃圾分类理念和实践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比如说城市扬尘污染问题,《条例》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封闭管理、密闭运输等方式,防止施工物料遗撒造成扬尘污染,筑牢城市扬尘源头防控屏障;比如说餐饮油烟污染问题,《条例》明确在居民住宅楼内或者没有安装专用烟道的商住楼内等不得新扩建餐饮店,要求餐饮店按规范设置专用烟道,配备油烟净化等设施,从源头上解决餐饮油烟扰民频发现象;比如说噪声污染扰民问题,《条例》新增在敏感区内禁止午间噪声施工要求,特别严禁高、中考期间考点周围进行产生噪声活动,为广大考生等居民营造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比如说辐射安全风险问题,《条例》既要求在源头规划上合理布局高压输变电、广播通讯等设施,又要求在运行过程中采取电磁辐射污染防护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条例》也要求社会公众不得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条件,自觉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共创良好民生环境福祉。今后,我们将以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凝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共治合力,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创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记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在“铁腕治污”上,生态环境部门有哪些做法及成效? 李新国:生态环境部门既是直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第一线,也是守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后一线。这几年我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特别是针对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了一批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环境违法行为。去年,全省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420起、处罚金额2.03亿元,办理环保法“四个配套”案件587起,移送涉嫌犯罪案件75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用好用足执法“利剑”,用心用情守护八闽“生态美”。 具体是在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十个做法:在严惩环境违法上,持续出铁拳。一是上下发力。省市县三级分工协作、同步推进,统筹开展执法计划的“十个重点领域”任务,运用“四不两直”、错时执法等战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省级将带头“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查办大案要案。二是交叉执法。抽调全省执法精干力量交叉互查,成立了4个专业组、9个常规组和1个稽查组,重点查工作疲软、环境问题较多的地区。三是部门联动。继续联合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开展“清水蓝天”和严打危废犯罪和数据造假行动,用好“两法”衔接机制,打源头、打链条、打团伙。四是公开曝光。对突出违法问题省级挂牌督办和对外公开,一季度已挂牌17起,二季度将挂牌10起,以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的目的。 在守护民生福祉上,坚持打硬仗。一是解难题。对群众信访投诉举报,落实“四个第一时间”机制,及时回应诉求,切实控信访增量;对长期未解决的重复信访和信访积案,深入推进“治重化积”攻坚,有效去除信访存量。二是办实事。在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千人以上农村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基础上,今年将深入推进11682个千人以下农村分散式水源地保护,让广大群众喝好“放心水”。三是纾民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继续联合公安、住建、交通、文旅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静夜守护”点题整治,特别是在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全力保障、禁噪工作落实。在此,也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公众参与监督,如发现中高考期间、噪声扰民行为的,可拨打12345举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在强化立体巡查上,着力布天网。一是“云端智能查”。依托生态云平台,通过业务模块联通和数据交互,对分散的监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联比对,深挖锁定违法线索,近期将对500多家重点监管企业、推行用电监控,实现“线上盯”“及时管。二是“追根溯源查”。实时紧盯环境质量指标,对问题突出的区域流域、开展溯源排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方式,精准发现问题源头,不查实、不罢休。三是“测管协同查”。构建“监测+监管+执法”高效联动机制,实现分析研判、执法反馈、整治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在严查环境违法问题的同时,推动行业整治,促进生成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全方位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