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莆田:牢记嘱托 造福人民)答记者问
2022-06-01 22:07: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
东南网6月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今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莆田:牢记嘱托造福人民),中共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中共莆田市委常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志强,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惠黔介绍莆田市“牢记嘱托 造福人民”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去年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请问付朝阳书记,在新的发展阶段,莆田市是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有哪些思路举措? 付朝阳: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承载着莆田人民的历史、情感,发展和希望。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亲自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莆田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莆田人民由衷感恩爱戴总书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接续奋斗,深化拓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实现高水平保护。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充分发挥木兰溪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齐全的优势,集成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将木兰溪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流域展示带、全要素展示馆、全景式展示轴、全方位教育培训交流展示中心。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使木兰溪成为引领莆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让“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高素质产业。通过木兰溪综合治理,既保持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践行绿色发展观,做好绿色的“加减法”。“做减法”就是把存量做优,减少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两高”项目,加快“腾笼换鸟”。“做加法”就是把增量做大,抓龙头、抓品牌、抓创新、抓数字赋能,做大做强12条重点产业链。尤其对省委提出的“四篇文章”,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湾区经济,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又如利用省里启动的“福来福往”旅游线路,在南日岛、湄洲岛等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的文旅经济,培育“福鲍”品牌,在啤酒小镇等做好互动式、开拓式的融合文章;还比如,抓住“双碳”、绿色低碳循环等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华峰、三棵树、永荣、赛得利等一批绿色智能制造企业,从而不断提高我市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创造高品质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木兰溪治理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做到以水定城、人水和谐。加快东拓南进步伐,构建抱心、环湾、靠山、向海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城市更新中统筹布局公园、绿道、水系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不断补齐服务功能短板,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近年来,莆田市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通过建立产业链专班等措施,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请陈志强副市长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和成效。 陈志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要介绍四个方面:一是抓产业梳理。我市在全面总结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产业链,明确重点培育12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加快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三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五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四篇”文章。同时组织专家编制重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布局图,重塑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和未来目标。 二是抓机制联动。坚持全市“一盘棋”,调整充实重点产业发展暨招商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按照“一产业链一专班”,成立了12个重点产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分别由市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协调推进各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企业协会、金融支撑、专家政策、属地推进等五个工作组,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构建了“工作组一周一会商、领导小组半月一协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推进机制,分层级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三是抓转型突围。每个链都抓重点、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如,鞋业,是莆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实现千亿规模,我市制鞋工艺精湛,但缺乏品牌,为此,我市今年成功发布莆田鞋集体商标,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发展,同步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改造,为学生、建筑工人等群体定制鞋,为产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服务,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推动鞋业转型升级。工艺美术,也是莆田的特色,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工艺+旅游”等,拓展市场,打响品牌。食品加工,以百威英博雪津为龙头,策划“水经济”招商项目,做好上下游的延伸拓展,带动啤酒小镇、工业旅游,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围绕永荣、三棵树、华峰等龙头企业,建立服务专班,制定服务清单、发展清单,引进落地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打通与鞋业链条的连接,2021年产值663亿元,我市目标用两年时间,至2023年打造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其他产业链根据发展目标、路径,抓好龙头带动、产业延伸,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来推动产业链发展。 四是抓活力激发。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是莆田的未来。莆田因港设市,历史悠久,港口资源丰富,拥有我国第六个40万吨码头,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如何挖掘港口潜能,做好港产城联动,统筹临港经济与港口开发建设,打通内陆通道,探索四大经济的融合发展,如推动海上风电与海上养殖融合发展,促进智慧海岛与文旅的融合发展,湾区经济发展等等,市委市政府都在积极谋划,打造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记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老百姓高度关注。请问陈惠黔部长,“双减”政策出台后,围绕“减负提质”莆田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惠黔:莆田自古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莆田是“进士之乡”,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莆田是全国的高考红旗。改革开放初恢复高考,那时候能够拿到莆田一张卷子,相当于一只脚迈入大学门槛。 教育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是城市的名片。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在全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实质上是减少学生课外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对我们2018年开始推进的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最大的肯定,同时也为我们持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课堂存在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课堂效率不高。高效课堂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展示提问。莆田有50多万中小学生,推进高效课堂,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莆田现有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高效课堂呈现在课中,实际上功夫在课前和课后。 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们采取四项主要措施:一是注重教学常规。抓好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作业批改的教学常规是推进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听课评课要做到“三个一”,即每周听1节课,每周被他人听1节课,每学期开1节公开课。同时要求集体备课要做到“一周两次”,高效的课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集体备课很难完成也无法高效。作业批改要做到“不折不扣”,作业内容要精选优选,不能过多过重,严禁家长及学生代批代改。 二是注重教师培训。推进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习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面向全市教师推荐了《中国课堂的奇迹》这一本书,让教师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推进高效课堂。组织全市教师收看高效课堂示范课视频,并进行课程评价、交流研讨。同时充分发挥教师进修院校的教研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分地区、分学段、分学科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培训、指导和定期教学视导工作。 三是注重校长配备。好校长才能带出好教师,办出好学校,推进高效课堂,校长是关键。我们着重将提升教育质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纳入校长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让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营造只争朝夕、比学赶超、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最终让肯干能干会干的校长成为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四是注重奖教奖学。莆田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投入持续不断加大,在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大力宣传并表彰优秀校长、教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莆田历来都有重教兴学的传统,莆商和社会各界都热衷参与奖教奖学,今年春节元宵期间,因为疫情,很多寿辰、喜宴都简办、不办,群众自发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捐资助教,在我们的积极倡导下,各县区、镇街、村居、学校各类捐资助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截止到正月十五全市筹集到奖教奖学资金7200多万元,我们也通过线上全方位报道、全网推送,推出《莆田元宵,捐资助教的节日》,反响热烈,掀起了新一轮捐资助教的高潮。今年教师节,我们将开展最大规模的表彰奖励优秀校长、教师的活动,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支持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任重道远,我们将科学谋划,系统推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振教育雄风,再创教育辉煌。 记者:近年来,莆田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数字莆田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请介绍下莆田市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陈志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前瞻性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数字中国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把数字莆田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 主要介绍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坚持全市一盘棋,成立工作专班,邀请专家,借力借智,推动建设全市一张图,采用北斗卫星遥感图作为全市一张图的底图,搭建了大数据调度指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逐步推动公共数据的汇聚共享和应用,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数字赋能的管理和提升。二是创新数字应用场景。我市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应急管理、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城市管理、产业云平台等一批数字应用场景,汇聚各类管理数据,推动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把隐患排查、矛盾化解、疫情防控、项目推进等各项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今后很多工作和问题可以在基层一线实现闭环管理和可追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借助数字峰会、海创会等平台,积极对接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引进落地一批数字产业化项目,发展一批线上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选国家电商示范基地,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莆田,初步形成了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四是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提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提供研发、采购、生产、供应链金融、信用监测、大数据风控、惠企政策等服务,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目前,众协联赋能鞋业,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赋能红木家具、油画,物泊科技打造“货运滴滴”等形成一定规模。 记者:大家知道莆田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您长期分管文化旅游工作,莆田市是如何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陈惠黔:莆田是一座千年古城,有千年的水利——木兰陂,有千年的女神——妈祖,有千年的家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有千年的古刹——南山广化寺,还有千年的戏曲——莆仙戏;莆田还是一座独特之城,有独特的禅武——南少林寺;有独特的飞瀑——九鲤湖;有独特的工艺,金雕、银雕、木雕、玉雕,还有私人订制,莆田好鞋;有独特的美食,有山珍、有海味、有贡盐、有啤酒;有独特的春节,一年两度;有独特的元宵,一月欢腾。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化旅游资源。 围绕这些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我们打造了十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以千年木兰陂为主题的木兰风光之旅。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湄洲岛朝圣之旅。以莆田元宵文化为主题的民俗体验之旅。以工艺美术产业为主题的非遗技艺之旅。以啤酒、鞋业等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研学之旅。为了推动本市旅游消费,推出了优惠范围涵盖全市60多个景区及商家的“莆田文旅一卡通”电子年卡,引导广大游客畅游美丽莆田。旅游本质上就是宣传。做得再好,没有宣传等于没做;资源再好,没有宣传等于没有。莆田的元宵,独具特色。枫亭游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各具特色的元宵活动,大多与450年前的抗倭之战有关。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爬刀梯、跳傩火、摆棕轿、打铁花,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没有系统的整理,没有大力的推介,大部分的莆田人只知本村的习俗,不知他乡的活动。 2018年底文化旅游融合,2019年春节我们举办了“妈祖爱·元宵长”文化旅游月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家来莆田寻春、闹春。2019年下半年,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元宵旅游推介会,2020年春节开始,因为疫情,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但是线上的宣传活动,一直持续,我们组织开展了“疫情防控宅在家,扫码线上看元宵”系列活动,制作了20个元宵特色村的精彩视频微信;推出了《莆田副市长说莆田:一个闹春的城市》微信推文,转发量超过100万;2021年3月20日,我们还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地名大会》作专场推介;连续两年莆田元宵登上了正月十五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现在,莆田元宵在莆田家喻户晓,在莆田之外,也有广泛的知名度,是莆田一张新的旅游名片,我们期待疫散云开,热忱邀请大家,明年春节到莆田寻春、闹春。 当今的宣传一定要拥抱互联网,应用新媒体,因为新媒体宣传既快又广,还方便。今年三月初一,我们在线上开展了“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的启动仪式,采取了事前全网预告、事中全程直播、事后全面回顾的宣传模式,仅通过祖庙千里眼直播平台,线上观看就超过156万人次;三月廿三“妈祖春祭大典”,我们邀请到央媒、省媒、外媒、还有自媒体等,通过24个平台进行全球直播,实现线上总观看量超过1200万人次,前所未有,创造历史记录,宣传效果空前。持续多年的文旅宣传开拓了思路、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从去年4月开始,我们精心策划“这就是莆田”系列宣传活动,有600多名摄影家参与拍摄,提供了3万多张照片,近百名干部、专家学者、新媒体制作人员参与制作,推出图片美、视频短、文字精、信息量大的系列微信推文,最权威、最全面、最完整地呈现千年莆田、独特莆田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非遗民俗。我们全面发动干部、教师、职工、群众还有在外莆商积极转发、了解莆田、热爱莆田、宣传莆田。 去年12月27日,首篇《千年木兰陂 千年一座城》推文一经推出,在短短两天时间里,莆田新闻、莆田市广播电视台、莆田学院、莆田教育等四个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就突破100万。目前,已推出“这就是莆田”微信推文37篇,总阅读量超4000万,微博话题2300多万,宣传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今年春节期间,许多留莆过年的企业员工看着微信去景点,不仅丰富了留莆员工节日活动的同时,还带动了节日期间的文旅消费。重庆的莆商春节返乡时带着他80多岁的母亲看了东圳湖,因为他收看了我们推出的《东圳湖,莆田的千岛湖》,他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就参与了东圳水库的建设,重新回到东圳湖让她感动不已。今年9月初,我们将推出“这就是莆田 你不知道的莆田”主题推文,链接50条推文子目录,成为随身携带、随手打开、随时观看的系列丛书,并开启新一轮的全方位宣传,为市委提出的“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营造浓厚氛围,集聚宣传力量,让更多的市外、省外、海外的朋友了解莆田、点赞莆田、来到莆田,带动莆田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当前疫情防控复杂形势下,莆田市在保障正常生活秩序,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措施,取得什么成效? 陈志强: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在当前疫情防控复杂形势下,我市经济及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一些困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在国家、省出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出台一些政策,促进我市经济稳定发展。 具体介绍三个方面:一是在政策上扶持。我市在不同阶段、根据相关行业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纾困解难政策。如在企业征信上,出台“白名单”制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提供纯信用、无抵押的500万-1000万元的融资贷款,在保余额12.89亿;为困难企业一时无法还清到期贷款资金,由政府性担保公司免费提供应急过桥转贷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稳岗稳工上,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补助;对企业新招用普通员工给予每人500元补贴;吸纳技能人才给予每人1000元补贴;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每人1500元补贴。在用水用电上,支持企业通过“电E金服”平台申请低息贷款,市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在降低工业企业运行上,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市政府在省里1个百分点贴息的基础上,再给予0.5个百分点的贴息,并出台“专精特新”企业等扶持政策。在文化旅游上,实施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00%退还等相关政策。在促进消费上,向全体市民和外来入莆人员公开发放消费券;鼓励开展线上直播给予每场最高10万元的经费支持;开展线上促销活动的,全额补助活动经费,每场补助最高20万元。 二是在服务上提升。畅通企业诉求通道。充分运用“莆田政企直通车”“服务企业热线”“12345热线”等平台,收集企业困难问题,及时通报,及时会商协调办理。推进供应链循环畅通。建立联动会商机制,及时收集问题、报告情况,着力打通堵点,畅通企业原材料、产品进出绿色通道,确保企业生产及产品运输安全有序。我市在物流畅通上总体较为平稳。加强企业信用修复。对我市企业疫情期间出现的失信行为进行审慎认定,经核查确因疫情不可抗力导致失信,情况属实的不计入失信记录。压缩市级信用修复初核时间,收到企业信用修复当天完成本级审核。 三是在信心上提振。市委、市政府今年正月初八就召开全市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即时倾听企业家心声,广泛收集企业家意见建议,派驻干部深入“白名单”企业进行挂钩帮扶,开展“联千名党员走千企千商访千户千才”活动,设立“亲清惠企平台”,兑现留抵退税政策23.89亿元,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服务企业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精神,落实国家、省里系列政策,持续精准出台我市政策,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我们服务的水平,推动莆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