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鱼米之乡”稻香鱼肥

2022-10-03 08:53:46 作者: 赖昊拓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我来说两句

金秋十月,是中稻成熟的季节。国庆假期,记者行走在闽北的田间,只见田野一片金黄,粮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割稻谷,农机在稻田来回穿梭,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的稻田里,颗粒饱满的稻穗在秋风吹拂下摇摆,稻谷下方的水田波光粼粼,不时可以看到肥美的稻花鱼畅游其间……仁厚村村民告诉记者,前不久,经专家测产验收,村里的生态稻鱼示范片实现亩产优质稻882斤、鲜鱼88斤。

在示范片的田埂边,光泽县联农合作社技术员熊建军穿着高筒雨靴,用网兜捞起一只近30厘米长的鲤鱼,兴奋地对记者展示:“老祖宗很早就开始在稻田里养鱼,但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长得肥、卖得好的!”熊建军说,这些原生态的稻花鱼市面价格每斤30元,以鱼粪等腐殖质为养料种植的稻米也颇受欢迎,每斤能卖到8元左右。

熊建军给记者算了笔账,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这批稻米和鱼的收益比原先增长了近20%。有了科技帮扶做后盾,他的合作社正计划将稻鱼共生模式的经营面积扩展至1000亩。

“过去稻花鱼的保鲜技术不成熟,只能小范围内自产自销。大规模投放鱼苗不仅要承担滞销风险,还要投入更多整治农田的资金。”说起稻鱼种养模式在当地的发展历史,熊建军坦言,过去由于缺乏科学方法,稻花鱼的个头一直不大,加上高企的成本和风险,使稻鱼共生很长时间内都是种粮的附加补充,很少有人想扩大经营规模。(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本是农民很好的增收路子,但一度无法突破销售半径短、经营规模小等问题。”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献光告诉记者,是科技力量使稻鱼共生发生了根本转变。

近年来,光泽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结合省农业科学院在光泽实施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措施,组织五级农业机构的70多位科技特派员常年下沉一线,破解了绿色种养、农业物联网、产销信息对接、乡土人才培养等产业链关键难题。

“在科特派的指导下,我们选用‘野香优676’等米质优、抗病强、耐水淹的优质稻新品种,确定‘福瑞鲤2号’等稻田养殖鱼种,并采用新型水稻害虫防控技术,引进高端有机肥,使稻谷和鱼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光泽县联农合作社理事长周建仁说,近三年来,全县每亩稻鱼收益5500多元,是单纯种植水稻收益的2倍多,带动全县7个村的粮农实现增收,亩均增收1000元。

“自从开放了稻鱼网络认养,更多人知道了我们的好产品,还要比拼预定的手速呢!”熊建军说,为拓宽稻鱼产销渠道,当地在专家帮助下建成了一套田间数据、农业物流的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具备网络认养功能,消费者只需互联网上动动手指,便能预约到丰收时节的鱼和米,并实时溯源信息。据了解,该数字赋能模式已被科技部农村中心列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正向闽浙赣周边地区辐射推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