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 福建:海洋经济 逐梦深蓝

2022-10-09 07:18:11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0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林蔚)

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逾3700公里海岸线、125处大小港湾,福建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福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放眼辽阔海域,我省传统海洋产业正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势头正旺。挺进深远海,阔步向深蓝,“海上福建”建设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海上风电“风”力全开——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在福清兴化湾建成;

深海装备养殖添“利器”——全国租赁试点首台套大型渔旅融合、渔光互补、绿色低碳深海养殖平台“闽投宏东号”下水;

海洋种业创新号角吹响——“高抗优质大黄鱼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

……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号角在福建吹响。

锚定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前瞻布局系统推进,制定《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8%以上、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目标;立足实际和区位优势,出台《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为海洋经济发展描绘新蓝图。

勇立潮头,东风正劲,海洋经济正在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向深向绿

闽江入海口的连江粗芦岛,江水海水奔腾不息,数公里外就是辽阔的东海。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一期建设工地就在粗芦岛。9月27日,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码头正浇筑横梁、预制方桩,工人们挥汗如雨、忙碌不停。作为全国第三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明年一期工程就将投产运营。“届时,我们是全国最先迎接远洋渔船归来的国家级基地!”基地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何宗旺满是自豪。

不仅是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水产品交易基地,粗芦岛还致力打造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和数智渔业“科创三高地”。未来的粗芦岛,将以多产业链集聚、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态势,成为福建远洋渔业逐梦深蓝的“尖兵”。

经多年发展,福建的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养殖加工能力实力不俗。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三;水产品年出口78亿美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靠海吃海念海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向深,海洋养殖由近海、浅海延伸至远海、深海。在全国首创深海装备养殖租赁试点,“闽投宏东号”下水即将正式投产,其他4台套也即将开工建设。“闽投”系列养殖装备预计将形成高品质水产养殖量5000吨,产值10亿元。

向绿,修复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改造传统养殖渔排19.35万口,新建深水抗风浪网箱446口。福清东瀚海域美源、莆田南日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完成预验收。

向融,整合海洋资源优势,把培育壮大海洋产业与优化海洋开发建设布局有机结合。全省整合形成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港4个清晰定位、科学分工、协同发展的沿海港口,其中3个已发展为亿吨港。重点港区建设取得大进展,满足全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能源电力等重点产业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需求。依托“丝路海运”,福建“海丝”核心区逐渐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黄金物流通道。截至8月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累计开行9014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18.2万标箱。

陆海统筹,加快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湾区建设,“一带六湾多岛”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拉满风帆,挺进深蓝。从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到优化港口布局、推进航运发展,再到陆海统筹,加强临港工业开发,重点项目持续发力。 “2022年,我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339个,总投资额超9300亿元。今年前8月,203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53亿元,超序时进度。”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近海向远海、深海延伸,福建海洋经济空间正不断拓展。

加速崛起

新兴产业扬帆起航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添蓝色动能,深化“海上福建”建设,福建全力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群,高水平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

厦门蓝湾科技公司一楼展厅入口处有一个摆放蟹壳的展柜,公司董事长林秀芬每次经过时都要深情凝视。

原来,蓝湾科技凭借福建的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转化国家海洋三所的科研成果,生产出的被喻为“关节粮食”的氨糖,正是从海洋虾蟹壳中提取出来的。蓝湾科技生产的氨糖纯度高于99%,并且在今年实现了年产100吨的跨越,处于全球同行业第一的领跑地位。

不仅是蓝湾科技,近年来我省还培育了金达威、汇盛生物、致善生物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十四五”期间,我省提出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建设临海石化、海洋旅游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地下水封洞库储油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工程装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海洋环保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海洋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成果如何?答案,写在福建绵延的蓝色海岸线上。

领跑海上风电产业。充分发挥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优势,发展一流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目前,福建已拥有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全国首个全产业链的海上风电产业园。

发力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宁德时代电机自主研发的“白海豚1号”成功下水首航成功;福建船政发布国内首艘满足中国海事局要求的60M新型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船型;2021年全省船舶建造销售产值同比增长5.2%,船舶修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8%。

布局海洋信息产业。福建已建成国内领先的区域性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网络;全省行政村及有人居住海岛均已实现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高通量卫星互联网试点建设。

挖潜滨海旅游产业。成立福建滨海旅游联盟,以1号滨海旅游风景道建设为主线,挖掘滨海特色资源,优化滨海发展格局,创新滨海发展业态、强化滨海服务体系,现已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链正在福建形成。

动力澎湃

科技创新乘势而上

9月30日,新成立的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以“揭榜挂帅”方式征集研发团队,面向国内外发布了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海上风电、新型波浪能发电装备、海岛综合能源利用等领域。今后,各方将组织跨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重点围绕大型海上风电、海洋能新装备、综合能源系统、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快速实现一批新产品、新成果在八闽大地得到应用。

科创赋能,共享深蓝。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福建踔厉奋发。

高位引领,我省加快实施一批海洋科技研发项目,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海洋科技型企业,推动海洋经济向创新引领型转变。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福建将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建好福厦泉科学城,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走廊,筹建半导体、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

实处着手,省科技厅等11部门联合出台《福建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工作方案》,明确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举措。

创新机制,启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海洋科技成果购买补助政策。

盘点资源,全省海洋科技发展一盘棋。论人才优势,福建拥有11位涉海科技两院院士、200余位涉海高层次人才、1500余位创新骨干;论学科优势,厦门大学海洋学科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A+”学科;论条件装备,福建拥有6艘海洋科学考察船,10余个省部级野外观测平台;论产业基础,福建拥有10余个海洋生物产业研发基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平台,10余个产业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才智涌流促发展,科技创新正发挥强大引擎功能,澎湃起蓝色动力,有力推进海洋经济现代化进程——

4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落地厦门,将致力实现海洋负排放的重大技术突破,推出海洋碳汇标准体系;

5月,由我省戴民汉院士和焦念志院士共同发起的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正式启动;

当前,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华东(霞浦三沙)台风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整合跨学科资源,协同省内外科研院所及涉海领军企业,建设高能级赋能平台,厦门大学正在全力筹建海洋领域省级创新实验室,打造吸引海洋人才、撬动社会资本、汇聚产业要素的“磁铁石”;

……

2021年,福建共达成海洋领域技术交易合同171项,合同金额9791万元。

科技蓝海,千帆竞发,福建科技创新及其对海洋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夯实;走向远海,逐梦深蓝,一个新时代现代化的海洋强省正在祖国东南海滨崛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