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扬名数百年,大溪米粉何时走出大山?

2022-11-03 07:34:1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萧镇平 陈晓婷

下村米粉厂的陈东凤正在查看刚刚生产的大溪米粉。 萧镇平 摄

金秋时节,正是晚稻收获的季节,也是米粉生产的好时机。在平和县大溪镇下村的米粉厂车间里,多名工人正忙着生产当地著名特产大溪米粉。平和县是原中央苏区县,是我省重点老区县之一,许多偏远乡村还保留着很多老手艺,其中就包括米粉制作技艺。当地政府立足大溪米粉是地标产品、当地名优农特产的潜力,着眼吸纳就业、带动产业升级、培育米粉生产专业村等目标,谋划推动这个深藏大山的美食走得更远。

王阳明点赞

大溪镇位于平和县西南部山区,因镇内有国家地质公园灵通山风景区而著称。该镇有许多土特产品,其中就包括大溪米粉,其与大溪豆腐、大溪香肠被合誉为“大溪三宝”。

米粉是南方特产,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和压条等工序制成条状、丝状米制品。

大溪米粉制作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2007年版《平和县志》记载:“大溪米粉是大溪镇传统名产。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到当时的河头平乱时,曾吃过大溪米粉,连夸‘好粉条’,平和大溪米粉就此闻名。”

由漳州市原方志委编撰的《漳州名产志》进一步记载,大溪米粉是以当地高寒地区的优质大米和清淳甘甜的山泉水制作的食品,水浸不烂,炒煮不断,食用不碍肠胃,纯大米口感,无污染,有优质大米的香味,可作火锅料。有百煮不烂,百吃不厌,贮放一年味不变的特点。

“全国各地生产的米粉种类很多,但各具特色。如,广西米粉较粗,一般是做汤粉。而大溪米粉较细,一般更适合炒米粉。”大溪镇副镇长刘国才说。

这几年来,大溪米粉的制作工艺在传统米粉制作方法上加以改进。加工中,仍采用平和优质大米和无污染山泉为原料,改生浆为熟浆,改发酵米浆为不发酵。以机压成型、高压蒸汽烘干,替代手工制作、太阳晒干等传统落后工艺。这些都使米粉的质量、外形、口感有了进一步提升。

致富一方

清晨7点半,64岁的贫困户陈建波早早起床,准备赶往下村村头的米粉厂工作。这座米粉厂矗立在村头旧村小学后面的一块空地上,灯火明亮的车间里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景象。

“这是两年前来这里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刘国才建议兴建的米粉厂,是能‘造血’的村集体产业。”大溪镇下村村书记陈劲松说,通过各方努力,争取各级帮扶资金近80万元,并于2020年9月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米粉厂。

下村米粉厂的投产,为村里创造了一些就业岗位,包括陈建波在内的多名村民在厂里就业,每天可赚到100多元,而且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

下村米粉厂的法人代表陈东凤说,该厂注册了“农禾康”商标,除了生产散装米粉外,还生产礼品装,年可生产米粉10多万公斤。

大溪人对米粉有一种偏好,是他们生活仪式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要炒米粉,亲朋好友来了要炒米粉,走亲访友也要带上米粉当伴手礼。大溪镇各村共分布数十家大大小小的家庭生产作坊及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大溪米粉年产量达到200多吨。

立志走出大山

大溪米粉虽然好吃,但生产者多是家庭式小作坊或小加工厂,它们是米粉餐饮店的主要供货渠道。米粉企业小、散、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些都制约了当地米粉产业的发展。

“同样是米粉,远的不说,就说安溪湖头米粉,名气很大,产业做得很好。如何将大溪米粉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许多大溪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刘国才说,他去年也曾和一些大型电商对接过,想把大溪米粉推广出去,但发现都是小厂及家庭作坊在生产,产能不稳定,各家米粉产品标准也不大一样,品牌也不统一,有心无力。

大溪镇党委宣传委员石志军说,镇里已启动大溪米粉制作技艺的非遗申请工作,通过深挖、提炼、加工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大溪米粉文化品质;此外,大溪镇以灵通山风景区著称,镇里已注册“灵通山”谷物制粉丝类食品的商标,有望让大溪米粉统一商标。

据平和县市场监管局商广股股长江庆洲介绍,这几年,平和县很重视地方特产农副产品的产业发展,已以平和县特产协会的名义制定了包括平和大溪米粉在内的5个特产的团体标准,待国家市场监管局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使用,有助于大溪米粉进入电商渠道、大型商超等。

“我们准备把下村米粉厂建成米粉技术工人的孵化平台。”刘国才说,下阶段,将依托下村米粉厂平台,定期免费面向本村及周边村庄群众开办米粉生产培训班,储备孵化一批技术力量。同时,通过订单引领,让下村成为大溪米粉生产、销售的专业村,让大溪米粉走出大山。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