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今日要闻 > 正文

【网事】出圈出彩!东南网带您看省两会

2023-01-16 09:46: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分享到:

福建职称评审青睐新人才

王欢在进行项目实验。 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东南网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为充分激发新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提出,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探索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此举将为福建这类新职业人群带来怎样的变化?为福建这类产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新动能?近日,记者对这一新领域进行探访。

职称评审新认定带来行业利好

“将人工智能列入职称评审范围,对于我们来说,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这个新职业和人才的重视!”新大陆科技集团创新发展中心图像感知部经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王欢介绍,人工智能可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以AI芯片、计算机语言、算法架构等研发为主;技术层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为主;应用层以AI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为主。

在以往,我省人工智能技术人员没有渠道申请职称评审,这给企业项目评审、招投标、企业人才招聘等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业内,一些专业人员只能参加相近的电子信息职业职称评审进行代替。近1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细分为多个不同专业方向,迫切需要专门设立人工智能职业领域的职称评审。

新职业人才将加速产业发展

“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有助于新职业人才找到职业归属感。”网龙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郑辉表示,福建省是“数字中国”的发源地,2019年被列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和“后天潜能”。产业基础层的大数据、核心硬件、传感系统,技术层的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技术,以及应用层的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应用终端和解决方案皆有所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体系。但是,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

记者获悉,2020年,人社部的报告曾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2022》披露,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内的四个细分方向,均出现不等的人才缺口,其中以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人才荒”最为严重,供需比仅为0.38。

“一方面政府要运用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郑辉建议,可以将高等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主要做核心算法、核心理念创新的工作,还有产业研发等;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把人工智能算法和具体产业相结合落地;三是人工智能人才基础素养培养。“建议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加快我省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郑辉说。

校企合作是培养新人才良方

福州理工学院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林平认为,我省可以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职业职称评审方面走在前头,这将有利于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落地,有利于我省企业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优秀青年人才,也有利于高校引进这方面的师资人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叶福兰建议,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企业中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兼任职业院校导师,通过导师亲自参与的人工智能项目和课题,带动学生参与到研发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于这些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该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叶福兰建议,不简单以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奖项等为硬性要求,技术推广、高质量专利、智库成果、教案均可作为代表性成果参加职称评审。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等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1  2  3  4  5  6  7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