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 | 蕉城“德”意,鲜活大黄鱼热卖,三都拓宽富民路

2023-02-24 17:13: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周涛



“你瞧,我这里的货都卖完了!”在公司的仓库内陈德爱笑道。春节期间,陈德爱的水产公司为节日定制的大黄鱼礼盒销售火爆,短短七天时间便销售一空,营业额足有五六十万元。

陈德爱水产公司的渔排 东南网记者周涛 摄

“今年我们尝试将野化大黄鱼以礼盒的形式投放到春节市场,没想到卖得这么好。”陈德爱出生在蕉城区三都镇青山村,这是一座海岛村,岛上居民世世代代向海讨生活。其所在的三都澳海域,也是国内唯一的内湾性产卵场,自古以来就是大黄鱼生长繁殖胜地。

今年刚满45岁的陈德爱,从事人工养殖大黄鱼27年。期间,仅有小学学历的他,从给养殖场打工,到入股、创业,经历过年入百万的兴奋,也遭遇过差点破产的窘迫。

给大黄鱼加盖黑布,“遮光”后的大黄鱼天黑捞出时呈色更好 东南网记者周涛 摄

陈德爱的故事要从1996年说起,那年,大黄鱼刚从濒临灭绝的境地中恢复不久,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与野生的价格差不多,高峰时可以卖到120-130元/斤,利润丰厚。18岁的陈德爱正在当时由宁德市科委牵头的科技养殖场打工,看准了商机的他,拿着家人筹集来的2万元入股了养殖项目。

“两年的打工经历,让我不仅掌握了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还和科委的专家们建立了联系。”1998年,陈德爱在三都澳海面上建起了自己的渔排,旺盛的市场需求让他的首批投入换来丰厚回报,盈利了100多万元。怎料,仅一年后,大黄鱼市场行情突变,激增的产量让大黄鱼价格暴跌。2000年,大黄鱼收购价罕见地跌穿18元/斤的成本价,不少养殖户开始抛售,最低时,甚至出现3元/斤的历史低值。许多养殖户损失惨重。如何破局?陈德爱仔细思考后,决定进行多方面改良。

天黑后,渔民利用头顶微弱的灯光捕捞大黄鱼 东南网记者周涛 摄

2001年,陈德爱只身前往上海,为自己的大黄鱼寻找新市场。他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海鲜批发市场,看到谁家的货卖得好就去找对方谈供货。

在提升大黄鱼品质上,陈德爱一如既往,下足了功夫。“好的大黄鱼条形修长,鱼肉夹起来宛如蒜瓣。”陈德爱说,现在野生大黄鱼依旧能卖出高价,原因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大黄鱼面临的危机多,运动量更大,肉质更加鲜美紧实。陈德爱的渔排所在海域潮水急,鱼在水里的运动量大,长速虽然慢,但肉质更佳。“我养的鱼像我一样喜欢‘奔波’、到处闯荡,游成了‘健美’鱼。”

销售环节上,陈德爱主打“鲜活”特色。“以往大黄鱼运往外省多是冻品,很少能买到活的。引进水车运输后,鱼从渔排直接捞进水车,消费者能尝到最新鲜的宁德大黄鱼。”

升级改造后的新型渔排 柳明格 摄

蕉城的海面碧波荡漾,海上“田园”阡陌纵横。2018年,当地政府发出关于海上渔排养殖升级改造的号召,大力推进养殖设施改造。依托政策支持,陈德爱通过实施环保型抗风浪塑胶网箱养殖建设,改变了原有养殖模式。升级后的全塑胶网箱渔排经久耐用,抗风浪能力强,网箱深度提升到8米,不仅鱼的成活率高、产量高,还降低了养殖成本。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陈德爱开起了贸易公司,建起了自己的贸易团队。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他第一时间想起了老家青山村一起长大的玩伴们。

走进陈德爱的公司,记者见到了陈德爱的贸易团队。他们大都四五十岁,穿着朴素,黝黑的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你可别小看他们,他们现在个个是‘百万富翁’。”陈德爱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发展了,留下来的村民年纪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从事渔业相关的工作。他们中,许多人经历过2000年那波“大黄鱼寒冬”,不少人曾因此破产,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陈德爱将他们请进了自己的公司。

“陈总找我们谈创业时,我有些吃惊,没想到当老板的他还记得老兄弟。”团队中,雷家兄弟说。

前来收大黄鱼的轮船 东南网记者周涛 摄

雷家兄弟加入团队前也养殖大黄鱼,只是规模小,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养大黄鱼风险大,怕价格波动、怕台风、怕鱼生病……现在以公司化经营,经营品种逐渐丰富,加上饵料生意和稳定的客源,风险大大降低了。”雷家兄弟告诉记者,如今,他不仅收入提高了,还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对未来的发展更加憧憬了。

“创业需要团结,需要彼此信任。”陈德爱说,浓烈的乡情和创业致富的热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当中有的人负责照料渔排、有的负责市场推广、有的负责客户维护、有的负责物流运输……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公司经营井井有条。

货运轮船上,工人们为每一条大黄鱼称重包装 东南网记者周涛 摄

如今,“宁德大黄鱼”的品牌在全国越来越响,当地政府加快实施大黄鱼“国鱼”计划,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先后建成,大黄鱼产业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出口的全产业链。

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北京……把握大好机遇,陈德爱养殖的大黄鱼一路北上,走进了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公司逐渐形成“养殖+饵料+贸易的稳定经营链,年销售额1亿多元。他的团队也从最初的五人,发展到如今三十多人。团队中,年收入最少的也有50万元,不少人的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蕉城区大黄鱼年产量已超7万吨,产销量占全国85%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区大黄鱼养殖个体户达450多户,养殖企业130家,从业人员达3.9万人,人工养殖大黄鱼已成为蕉城区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周涛

视频:潘月容

责编:林瑶 李雅兰

海报:林睿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