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熔古铸今,历史文化街区翻新篇
2023-05-29 10:03: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姚雨欣街区内古民居一角 魏永青 摄 为庆祝开街,街区内安排了古筝、二胡等器乐表演。图为游客在街区驻足观赏表演。 魏剑生 摄 东南网5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叶秋艳) 古厝林立、岁月悠悠,青砖黛瓦、典雅清新,木雕石刻、处处皆景……近日,历时9个多月的精心修缮和改造提升,南平建瓯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阶段性成果展示。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瓯文脉绵长、人文荟萃,古城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俯拾皆是。目前存留有4处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18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建州风貌和建宁府格局,是目前建瓯保存最好的古街区。 保护有个性的老街区 步入铁井栏,走进“焕新”后的凤冈别墅,宛如穿越时空,象鼻拱、撑拱、雀替、花窗……一件件历史建筑木构件都得到精巧还原,美轮美奂,古韵悠悠,尽显古建州的灼灼风华。 该建筑位于铁井栏28号,始建于清朝,是地方传统民居代表性建筑。在历经百年风霜后,其大厅一度坍塌,墙体也脱落残损,是铁井栏—紫芝街历史风貌片区改造项目中的重点修缮建筑之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凤冈别墅木制结构均采用榫卯工艺进行修复,立面灰板壁也采用古法原料和传统工艺复刻,木构、雕花、墙帽彩绘等环节都遵循历史原貌进行手工还原。 如此“照旧”,让古建筑的个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保留,这也是建瓯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悉,在该片区改造项目中,共对13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不仅专门聘请古建筑资深工匠对构件进行1∶1还原,还从百户周边旧建筑收集大小旧砖、旧瓦、旧石板近5万片(条),从用材源头做足功夫,充分保留了街区建筑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记忆。 同样位于铁井栏的万寿宫,为明清时期赣籍商人修建,是一座道观、祠堂二合一的历史遗迹,曾作为江西会馆。气势恢宏的建筑,见证着建瓯在历史上水路通达、商贾往来的盛景。 在修缮过程中,建瓯深度还原万寿宫内的戏台、拜亭、看楼、主殿等历史风貌,在戏台、拜亭吊顶均设有藻井天花,保留中轴对称、二进院落的木构穿斗式建筑格局。同时,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梁架美学,并将一二层明间设置为通高,使其更适合当代人的空间感受与审美意趣。 保留“个性”,杜绝“复制粘贴”,是建瓯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的“秘籍”。 “我们要打造的是具有建州风貌、建宁府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因此在设计建设上力求找准定位、注重细节,将守旧与创新两辆马车并驾齐驱,秉持对古建筑的尊崇,依照‘修旧如旧’原则推进街区功能性优化。”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专班负责人、千年建州旅游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金同说。 为了让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原汁原味,确保风格不走偏,建瓯组建专家评审组,并对保护区内建筑的风貌、质量、年代进行全面梳理评估,设立了建筑实体和构件工艺两大样板制度,确保从工程管理和质量体系上抓住老街区的“风骨”。 如今,漫步在新近开街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尺度及空间形态“照旧”保留,沿街可以看见不同年代的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古井、古树等,共同串联起街区不同时期的风貌和生长过程,也串联起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打造有活力的新古城 建瓯拥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至今保留“四横三纵”的历史街巷格局。其风物,有千年耸立的鼓楼,有福建最早的寺庙宫观,有保存完好的国宝文庙,是全国罕见的孔朱并祠的理学名城,是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 岁月不居,古厝生辉。老街区不仅因历史的积淀而美,也因文化的流动而更有味道。 晴朗的早晨,年过古稀的建瓯市民陈海银来到铁井栏,在巷口的老店吃上一碗豆浆粉,一边与熟悉的街坊朋友打招呼,一边用手机拍摄老街区的新样貌,在微信群里与异地的亲友分享。 “我今年已经72岁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成长、结婚、生子,街区内到处都是回忆。”陈海银笑呵呵地说,“曾经的老街区不仅是建筑老,基础设施也老,现在变得不一样了,更有味道啦,也更加整洁美丽。” 基于古城保护的特殊历史意义和老街区人居环境品质欠佳等实际问题,建瓯在延续古城传统格局与风貌基础上,提取建瓯文化个性特征激活古城活力,以多维度的业态和高标准的运营推动老街区整治升级,并通过立面美化、街道净化、夜景亮化等工程,让老街区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地标。 修缮只是起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不只是静态的“完成时”,还需转变为焕发长久活力的“进行时”。 对此,建瓯采取“勘察、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方式招标,让运营单位提前参与前端设计,从运营端出发提出满足后期运营管理的调整和修改意见,让老街区在“新”起来的同时也“兴”起来。 “我们会对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商业布局,导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商业模式,并带动原住居民对街区进行活化,使其更具烟火气,将历史街区打造成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创新开发于一体的城市人文会客厅和文化旅游新名片。”李金同介绍。 4月28日,焕新后建瓯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如期开街,不仅有恍若定格时光的历史遗迹,还有民乐演出等活动,动静相宜,让文化变得鲜活起来,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参观打卡。 “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来自厦门的郑雅文感慨地说,“通过老街区近距离触摸到浓厚的历史,让人流连忘返。” 在当地居民看来,老街区的烟火温情是抹不去的乡愁,而有机更新正让这座千年城邑焕发新活力。看到家乡一天天重现芳华,市民张文杰不胜感慨:“这样的改造升级既能展现古城魅力,又能涵养城市气质,对于新建瓯、新古城,我们非常期待!” 漫步建瓯古城区,古老坊巷,文脉悠悠。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宋大儒双峰饶先生祠等理学遗迹尽显儒雅。一代大儒朱熹在这里成长、举贡、讲学,身后长房嫡裔世居建瓯,城乡间洋溢着理学之风。 接下来,铁井栏—紫芝街历史风貌片区改造项目还将进一步修缮刘氏五宗祠、修建练夫人祠和建安书院,并结合沿线商业、文旅业态及品牌活动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保护历史文脉继续潺潺流淌,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理学名家朝圣区,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