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八闽文脉·创造 | 前世今生话建茶

2023-05-29 19:14:08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南平这一片,古时称为建州,居闽江之源,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流清,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在纵贯百里的建溪两岸遍植“嘉木”,孕育出一片灵芽,史称“建茶”。

武夷山国家公园(黄海 摄)

百千年来,它曾赢得帝王贵胄的宠溺,宋徽宗、元世祖、乾隆是它的拥趸;它曾赋予文人骚客无尽的风雅,欧阳修、苏东坡、陆游是它的粉丝;它曾是真人释子的“丛林小药”,在僧寮道院、松风竹月间辗转于红尘与世外;它曾是缙绅之士、韦布之流的茗战雅玩,留下了“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的斗茶诗篇;它也曾在驼铃声中横跨亚欧大陆,化身文明使者,让“中国元素”融入“世界语言”,尽显“东方树叶”的神奇……

斗茶步骤:研磨(黄悦 摄)

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建茶,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唐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记载: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是关于建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陆羽《茶经》(资料图片)

唐贞元年间,福建观察使常衮在建州创制研膏茶,享誉全国,是建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次突破。

闽龙启元年,建州人张廷晖将北苑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作为御茶园,建茶以“北苑”之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建瓯北苑凤凰山御茶园(吴震 摄)

太平兴国初年,北宋朝廷接管北苑,派重臣督造御茶,特铸龙凤圈模“以别庶饮”。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盛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大观茶论》(来源: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北苑最盛之时,建州有官私茶焙1336焙。其中官焙32焙,小焙十余,分布于今建瓯、建阳、政和、延平等地。

建瓯市北苑贡茶古道。(来源:闽北日报社)

与此同时,和建茶一起光耀历史的建盏,是当时最上乘的茶器,造就了“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的文化奇观。

兔毫盏(谢道华 摄)

茶韵悠悠,余味无穷。《建瓯茶文化经典》一书序文中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赞誉建茶诗词的古代名家就多达268位,包括理宗皇帝在内副宰相以上的就有38位,诗词曲赋达735首。

欧阳修任宰相时曾获赐建茶一饼,赞叹道:

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宋·欧阳修《归田录》


“龙团”“凤饼”(黄悦 摄)

陆游曾任福建路常平茶事,亲自督造武夷茶,也发出“建溪官茶天下绝”的赞叹。

建溪之畔、壑源村边,沐浴千载风雨、淘尽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仍旧矗立,这是北宋福建转运使柯适留下的御焙记载,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苑御焙遗址(林永泉 摄)

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风,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之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口堂,堂后坎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

——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岩石刻

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公园,仿佛接续诉说着“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的茶文化辉煌历史。

两园并贡·五马荐新

从建安到汴京共有3500里,北苑这一走便是四百多年。

作为建茶重要组成部分,九曲溪畔的那片灵芽,长时间掩遮在“北苑”的耀眼光环之下。

建瓯北苑凤山茶园。(曾谏华 摄)

直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浙江省平章政事高兴向元朝廷进献武夷茶,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尝到崇安的“石乳”,对这里的茁壮灵芽赞不绝口,产自崇安的茶叶锤炼百年,终于以御茶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武夷山御茶园之夏(郑友裕 摄)

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畔敕建武夷御茶园,武夷正式接过北苑的接力棒。

武夷山御茶园内茶园一角(丁李青 摄)

不久以后,元朝廷在福建设立直属中央管辖的“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北苑御茶园同武夷御茶园一道开启了茶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地两园、每岁并贡”的壮举。

北苑贡茶园(邓强 摄)

爰自修贡以来,灵草有知,日入荣茂,初贡仅二十斤,采摘户八十。星纪载周,岁有增益。

元代《御茶园记》详细记录了武夷御茶园的历史,御茶督造官张涣更是在《重修茶场记》中盛赞武夷茶:

含石姿而带锋劲,带云气而粟腴,色碧而莹,味饴而芳。

每年新春,愈发荣茂的珍灵草木与日益精进的制茶技艺交融碰撞,武夷御茶园的新茶携带着岩石的精华、山川的隽永、云雾的清新,化身“龙团凤饼”,乘着五匹驿马日夜兼程奔驰进京,将新年后的第一抹春绿带入仍是冰天雪地的元大都,时人称之为“五马荐新茶”,使武夷之名响彻宇内、独占鳌头。

龙团凤饼(看见建瓯 供图)

涅槃重生·花开三叶

为了减轻老百姓制作团茶的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以进”,以“散茶”代替“团茶”,北苑和武夷两个御茶园也告别了“专拟上贡”的资格。而随之诞生的散茶工艺却开启了建茶涅槃重生的进程。

北苑贡茶园(看见建瓯 供图)

“罢造龙团”之后,建茶由蒸青研膏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又改进为炒青绿茶。一代代茶人的匠心,让这片蕴含武夷山水的灵芽轮回重生,成为当代世界六大茶类中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

晒青(吴晓强 摄)

晒青(陈颖 摄)

据茶界泰斗张天福考证,约始于16世纪,继绿茶之后,武夷山出现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当时的武夷茶农接受来自江西、湖南等地“茶仔”传入的炒青制作技术,并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一套独特的工艺。

传承古人的深邃匠心,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红袍母树(阮雪清 摄)

16世纪以后,从武夷山脉发源,乌龙茶逐渐南移到广东、台湾。

1830年,在北苑故地建瓯东峰镇,茶人栽下了六千余棵矮脚乌龙茶树,被清末举人林凤池引种至台湾,成为台湾青心乌龙的起源地。

北苑贡茶园(邓强 摄)

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界分闽赣的“桐木关”诞生了正山小种,从崇安出发,把红茶的制作方法传播各地,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把饮茶之风带入欧洲,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和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山小种发源地(来源:闽北日报社)

时光轮转,清乾隆年间,空谷清幽的建阳区漳墩镇孕育了现代白茶。

它仅需自然萎凋、烘干,不炒不揉、不焙不捻,大道至简的工艺造就鲜爽清甜的纯粹滋味;它不需装点、美化,满披白毫、如银似雪,日积月累的时光赋予了强身健体的灵药功效。

如今,中国白茶城落户政和,激活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开启了政和白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中国(政和)白茶城(黄杰敏 摄)

万里茶道·茶和天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自盛唐起,建茶登上遣唐使东归的渡船,用团茶和建盏揭开了日本茶业的发展序幕,奏响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化交响。

公元17世纪,武夷山下梅村的当溪码头,一头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头是不远千里而来的晋商茶队。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郑友裕 摄)

武夷岩茶从这里出发,沿梅溪过铅山,入长江至汉口,一路北上,辗转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一片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远销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并最终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

这条绵延1.3万公里,横贯欧亚中俄蒙、覆盖中国南北大地,于驼铃声中走过两个世纪的传奇路线,便是万里茶道。

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雕塑(肖文凤 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十七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联通两国的“世纪动脉”。

万里茶道不仅实现了南北中外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缔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商业辉煌,也引发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西文中茶的发音便是由汉字音转化而来。如,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对茶的发音多与福建闽北古音“cha”相近,俄语中的“chai”就是由茶叶音译而来。而英国的“tea”则与福建闽南一带对茶的发音“te”相近,这是数百年前茶叶一北一南,经由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瞩目世界的特别见证。

如今,随着世界各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万里茶道申遗的推进,万里茶道又以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出现在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需要。

坚守中国茶文化“茶和天下”的精神价值,一片小小的茶叶跨越国界,始终散发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芬芳味道。

“三茶”统筹·赓续新篇

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茶山吐绿时。

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深深期许,重若千钧。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樱花盛开。(肖文凤 摄)

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世界红茶、白茶、乌龙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优势,着力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茶产业发展大格局,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

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传习所、传承基地、中国武夷茶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

蹚过漫漫历史长河,建茶正迈向新的高峰。

武夷山大众茶馆(彭善安 摄)

茶艺“乌龙入宫”(肖文凤 摄)

截至2022年底,南平全市茶园面积65万亩,毛茶总产值49.48亿元,规上茶叶加工产值108.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410.5亿元,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建制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

洋面茶园里,漫山遍野都是茶农忙碌的身影。(魏永青 摄)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建茶正续写着“东方树叶”新的传奇。

松溪茶平乡万亩生态茶园(王大伟 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