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长乐猴屿:爱国侨乡的“番客”故事

2023-09-29 10:04:2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卞军凯

位于闽江入海口南岸的侨乡猴屿全景 (资料图片)

  绿皮火车成为猴屿的网红打卡点。(资料图片)

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浩浩闽江,穿过福州城区后东流入海。在闽江入海口南岸、与琅岐岛隔江相望之处,是长乐区猴屿乡。

因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猴屿是闽江两大咽喉要塞之一,至今留下闽江南岸炮台遗迹。此外,猴屿作为曾经的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是郑和七下西洋必经之路,也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出海闯荡的基因,刻进了猴屿人的血脉里。猴屿乡现有人口3.8万人,海外侨胞就有3.3万人,是福州著名侨乡。一代代猴屿人漂洋过海当“番客”,在异国他乡开创出各自的事业,也用各种方式回报桑梓,给猴屿留下了独具风情的华侨房屋以及内涵丰富的华侨文化。

越过历史的烟云,如今的猴屿乡依托历史底蕴和华侨文化,加上地处闽江口的自然风光优势,打好“文化猴屿”“爱国侨乡”和“进步福地”三张牌,以文旅经济作为推动侨乡发展的主引擎。

海外打拼

从“四把刀”到“四个师”

前段时间,落地猴屿乡的长乐区第一家南洋风情文旅酒店——康桥文旅酒店,确定了设计方案,即将在10月开工建设。打开设计图,灯塔、帆船、骑楼、穹顶、柱廊……浓郁的南洋风情扑面而来。“这个酒店的设计主题是‘南洋古典——灯塔迎宾番客乡’,是我们向海外侨胞充分征集意见建议后确定的。”猴屿乡党委书记林俊成解释说。

在设计酒店方案时“问计于侨”,是因为华侨文化是猴屿乡最大的特色。在猴屿乡猴屿村,全村人口总数9200多人,身在国外的就有8000多人,侨眷侨属占了在村住户的98%以上。

过去,猴屿人通常称外国为“番”,也亲切称呼侨胞为“番客”。目前,猴屿乡先后建成番客文化街区、番客记忆馆、番客文化中心等华侨文化特色载体。走进位于猴屿村的番客记忆馆,先辈们下南洋闯荡的壮阔画卷,通过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介绍徐徐展开。

猴屿人越洋谋生的源头,可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那时,郑和来长乐时,会在这里造船、挑选航海人才、准备物资、训练水手、祭告天妃之后,开洋出海。猴屿人既擅驾船又会修船,且不畏狂风巨浪。因此,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里有大量的猴屿人。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垅“三保大人庙”的左侧,有一座“长乐亭”,就是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猴屿人参与建造的。

从那时起,一些猴屿人就随着船队远赴南洋、非洲等地谋生。民国初年,许多猴屿乡民迫于生计,又一次掀起远涉重洋闯荡的浪潮。

“郑孝成是猴屿华侨出海打拼的代表之一。”猴屿村文化志愿者林英志如数家珍地介绍,郑孝成先生出生于1896年,因为头脑聪明、熟悉水性,年轻时在新加坡货轮上当海员。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郑孝成所在的船被征用加入美国海军,后来承担了诺曼底登陆的运输任务。当时,船沉人亡的概率非常高,郑孝成凭借丰富的海上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登陆战功勋章。

1945年,郑孝成返回家乡,建起小洋房供家人居住。后来,郑孝成向美国移民局申请,将包括侄儿郑忠高在内的9名亲属带去美国一起打拼,而郑忠高在美国也成为杰出侨领。

在猴屿乡张村,人们津津乐道着让人羡慕的“学霸”故事——这个小村庄相继走出了51位常青藤名校人才,其中18人是哈佛大学博士。尤其是移民美国的侨胞张见銮,其三个儿子张天志、张天达、张天杰,连续三年逐一被哈佛大学录取。

正是因为第一代华侨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才格外重视教育。据介绍,早先从猴屿乡闯荡海外的老华侨,只能靠着“四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泥瓦刀谋生,在裁缝、餐饮、理发、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扎根,任劳任怨。

发奋读书的华侨后代,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从海外回国发展的华侨后代张立君是一名画家、设计师,她感慨地说:“如今,老华侨的‘四把刀’已然变成新华侨的‘四个师’——设计师、律师、医师、工程师。”

反哺故乡

“番客”回归助力振兴

树高千尺不忘根。在猴屿乡,全力支援家乡建设的华侨,数不胜数。

漫步猴屿村,房屋各具特色:兴建于上世纪的砖房,灰砖黛瓦,一般两三层高,饱含南洋风情;建设于近二十年的洋楼,则有四五层高,贴着彩色的瓷片,装饰了罗马柱和拱形窗……这些都是华侨回乡建设的,不同时期的风格,代表着华侨一如既往对家乡的热爱。一年四季,家家户户的小洋楼门口都飘扬着一面面五星红旗。

公共设施建设,更离不开华侨的支持。在猴屿村,小到路旁的一条石凳,大到村民共享的文化宫,都由华侨捐建。为满足华侨汇款捐资需要,这个常住人口仅三百多人的村子里,入驻了三家银行的网点。

侨领张子霖先生归国多年,一直支持家乡建设,捐资修路、建公园。“大家一起支持,家乡才会越来越好。”张子霖与在国外的儿子、孙子视频通话时,一直重复着这个理念:“有力量、有机会一定要回报家乡,因为我们的根在猴屿!”

老一辈华侨用源源不断的资金,帮助猴屿乡改变面貌。华侨新一代,有的在海外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亲身参与建设,或者积极建言献策,全力反哺家乡。

从张村走出的张立君,在上世纪80年代跟随父母前往美国,一家人先是在中餐馆打工,后来慢慢开起餐馆。“父母起早摸黑,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条件。”在美国学习室内设计和色彩研究等专业后,张立君看到家乡的快速发展需要规划设计类专业人才,于是选择了回国发展。

近年来,张立君先后参与张村乡村振兴第一轮改造提升、戚继光公园景观提升、礼堂改造等多个乡村景观提升项目设计。“我是张村人,更懂、更热爱这个村,在设计中倾注的感情更多。”张立君说。

今年初以来,在长乐区部署开展的“三问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活动中,猴屿乡通过各项举措,保持与海外华侨、侨眷、侨领的沟通联系,鼓励他们积极献计献策,把多年积累的打拼经验变成智慧力量,支持家乡建设。

保护侨屋

守护华侨的根脉

台风刚过,猴屿乡猴屿村党员干部郑云钦隔着手机屏幕,向长年旅居海外的堂叔郑德兴介绍家中房屋的情况。“华侨的房屋普遍‘上了年纪’,我们要及时提醒房主维修加固,才能抵挡大风大雨的侵袭。”郑云钦说。

据统计,猴屿乡侨胞房屋有3756栋,闲置房屋就占了50%左右。因为闲置,更需要保护。

2021年4月20日,福建(长乐猴屿)华侨房屋保护和开发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我省成立的首个华侨房屋保护和开发中心,探索以政府搭台、侨胞支持、企业承办的形式,盘活空置侨屋,对外出租利用,让侨屋有人气,进而实现更好地保护。

然而,这种盘活出租的创新保护方式,在推广时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海外华侨存在疑虑,“会不会收走后,就不还了”“房子对外出租,我们回来住哪”……

面对这些担忧,猴屿乡一方面以跨境视频、微信直播等渠道,向海外华侨展示美丽家乡建设进展,解释具体政策;另一方面,郑云钦等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与海外亲属沟通协商。

“侨屋是华侨的根,保护好侨屋就是保护好华侨的根,更是保护华侨对家乡的感情。”猴屿乡乡长林珊介绍,随着《猴屿乡促进民宿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猴屿乡发展楼宇经济若干办法》等相继出台,侨屋保护新方式得到更多华侨认可。

在郑云钦的建议下,堂叔郑德兴同意将位于猴屿乡红安河畔、风景优美的5层空置侨屋对外出租,很快就被前来猴屿乡投资的肖志勇一眼相中。如今,肖志勇将这座侨屋改造成为“星创空间”,打造别具一格的写字楼,现已吸引23家企业入驻。

“现在,堂叔的侨屋一年能有几万元租金收入,还有人帮忙打理房子,省心又省力!”郑云钦说,每次视频通话,堂叔都对这项保护措施赞不绝口。

“反正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村里做些贡献!”慢慢地,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华侨,接受了这种侨屋保护方式。然而,租不出去怎么办?对此,猴屿乡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并与驴妈妈旅游、携程旅行等旅游企业合作,做好闲置侨屋的保护利用规划。

目前,猴屿乡已租赁华侨闲置房屋56栋,进行重构与改造后,用于企业办公12栋,用于党侨同心馆、华侨书院等公益场所18栋,用于打造文旅产业配套26栋,赋予侨屋全新的生命力。随着猴屿文旅产业大步发展,将有更多侨屋在利用中得到长久保护。

激活资源

文旅融合振兴侨乡

特色鲜明的华侨文化,让猴屿乡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确立了打造“文化猴屿、爱国侨乡、进步福地”品牌的发展思路,融合华侨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以文旅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当地有一句民谚“江左出贤人”,江左指的便是猴屿,南宋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郑丙就是“贤人”的代表。郑丙被称为一代廉吏,他留下的“尽忠、孝友、廉俭、法理、晴耕、雨读”家训传诵至今。

此外,猴屿乡还有国家3A级洞天岩景区。洞天岩于宋朝时就已远近闻名,其上摩崖石刻众多,由山脚至山顶,300多米长的天然石洞让人流连忘返。站在山顶,江海相连的绝美风光尽收眼底……

依托这些资源优势,猴屿乡着力引进文旅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比如,从外省引进1986年生产的一列退役绿皮火车,命名为“猴屿号”,在车厢里引入水果超市、咖啡轻食、青年旅社等业态,让游客们既能开心打卡,又能满足消费需求。

“以这辆绿皮火车为龙头,我们结合周边的闲置侨屋,打造火车文化街区,引入餐饮、住宿、剧本杀等新业态,各项配套设施还在不断‘上新’。”猴屿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请问猴屿号绿皮火车在哪里?”每到周末、节假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人气十分旺盛。此外,集旅游观光、亲子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猴屿房车文化营地,往往一“房”难求。

落地猴屿乡的文旅项目,接连不断。“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到福州主城区40分钟,我们考察时就觉得这里大有可为。”阔野农场负责人黄先生说,农场落地后,生意火爆,周边学校、企业纷纷前来研学、团建。

为了让市民游客住下来、深度游,深入挖掘华侨文化资源,是猴屿乡持续发力的重点。

在张村,依托闲置侨屋,正在推进“双子馆”建设,即学子馆和游子馆,展示学子在海外的奋发求学之路,纪念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我们还准备将张村礼堂打造成侨乡电影港,用老式电影机播放与华侨有关的老电影,给游客一份惊喜。”张村村委会主任张臣志说。

猴屿乡还对各村村史村志等进行收集编撰,请华侨口述历史特色文化,借助数字化手段记录,同时收集华侨遗留的老物件,留住“番客”历史记忆。

“下一步,我们将在‘三问于民’活动中,积极征求海外华侨意见建议,持续完善旅游公路等配套设施,充分激活华侨文化资源,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番客’出海打拼、报效桑梓的好故事。”林俊成说。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