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向海 | 泉州市舶司:见证“东方第一大港”繁荣的古海关
2023-10-07 11:53:44 来源:闽南网 泉州晚报 泉州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一个市舶司,一部繁荣的泉州海外交通史。续存近400年间,泉州市舶司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和港口贸易的繁华盛景。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立,一段波澜壮阔的泉州海洋对外贸易的繁荣岁月由此拉开帷幕。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孟凡萌 摄) 隔着湮远的时光,泉州宋元时期“市井十洲人”的贸易盛况虽已难以触摸,但从远渡重洋到中国的马可·波罗看到并记录下的“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中仍能感知一二。 宋元市舶司,掌管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 穿过充满烟火气的泉州市区水门巷竹街,沿着幽深绵长的石板路走,可在鹊鸟桥旁看到一方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 泉州市舶司遗址(资料图片) 早在南朝时期,泉州就有同外国的交往活动,唐代呈现初兴景象,宋元迎来鼎盛时期。彼时,无数中外船只在泉州港穿梭来往,各种奇珍异货堆积如山,各国商人流连忘返…… 刺桐梦华图(来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了市舶司,管理着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司主要承担着“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的职责,也就是向经由泉州港进出的船只发放商贸许可证、查验商船、征收关税、代表官方采购舶货、储存或出售征得的货品、转运货品或货币至都城、接待外国使节等职责,其基本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海关。 市舶司是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规范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泉州进出口贸易的繁荣,推动各行各业的兴盛发展,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市舶司的设置特别是对“造船业”“纺织业”“制瓷业”等影响深远。1974年在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海船见证了泉州造船业的发达;随着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泉州的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载,泉州的纺织品已远销东南亚诸国及坦桑尼亚;而宋元时期的磁灶窑、德化窑、安溪窑、东门窑、南安窑等著名窑口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宋代翰林学士李邴曾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如此描绘泉州: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每年市舶司官员到九日山参与航海祈风典礼,一年冬夏两季,祈佑海上商舶顺风平安。如今,九日山上10方祈风石刻显示祈风典礼的“官方属性”,佐证了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下了桥就是水关,现在的舶司库巷,就是当年市舶司的仓库,与附近几条巷连成一片,可见当年市舶司范围有多广,往来报关的货物之巨。”泉州文史专家刘志成说,市舶司建立后,凡涉洋经商船只及货物往来,可用小船,溯晋江,沿破腹沟、过水关,入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今天遗址内仍保留着舶司库巷、马坂巷、水沟巷、鹊鸟桥等包含历史信息的地名。 当时,与泉州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近百个。数以万计的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纷至沓来,在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在泉州留下了各自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明相互交融、和合共生的奇特景观。 遗址重见天日,或为我国唯一保存的古海关遗址 市舶司存续的近400年间,泉州成为繁荣的国际大港。但几度花开花落,巨港历经沧桑,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移到福州,原址逐渐荒废,并渐为民居所占用。 走进市区水门巷,一方刻有“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静静伫立。地面早已没有市舶司的踪影,后人只能伫立在碑前,想象早已深埋地下的古海关的宏伟景象。泉州市舶司的遗址范围多大?除了大量文献外,还有哪些实体文物可以印证泉州市舶司的存在? 一代代人对于古海关的好奇,在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和发掘后找到答案。 市舶司遗址碑(来源:泉州网) 生于1970年的汪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工作队队长、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队长。从接受泉州城考古发掘的任务开始,他的工作轨迹就与泉州古城紧密相连。 为了探寻宋元市舶司遗址所在,2019年8月至9月,汪勃带着考古工作者开始在马坂巷、洪厝山一带进行考古勘探调查,先后布设探沟、探方,开始考古发掘工作。 同年10月,开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探寻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铺石等遗迹。 2020年5月至11月,在原人民电器厂院内布设探方再次开始考古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时期建筑基址。 此外,还出土了花卉纹瓦当、脊兽、文字砖等建筑构件,还有包括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等较高档陶瓷器16551件。 来自景德镇的卵白釉等相对高级的瓷器出现在泉州市舶司遗址,从侧面说明了泉州经济和港口的繁荣。 “考古发现该建筑遗存与地盘正针乾亥缝线方向相关,表明该建筑遗存应是通过测绘规划而修建的级别较高的建筑,地面铺砖、台基包边砌石等遗迹也说明其与大型官式建筑相关。而‘(监)造市舶亭蒲(寿)(庚)’文字砖的发现,则从文字层面直接佐证与市舶亭、清芬亭相关。同时,该区域背靠八卦沟,又与舶司库巷、马坂巷、水门巷等地名相关,进一步确认了该建筑群为泉州市舶司遗址。”汪勃介绍。 通过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确认了泉州市舶司遗址位置,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位于泉州城南部郊区,范围大致是马坂巷、水沟巷、竹街、水门巷围合的区域。 如今,广州、杭州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灭,“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唯一可以较为完整揭露出来的古代‘海关’遗址。” 考古挖掘佐证,还原“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 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项目的22处遗产点中,就有泉州市舶司遗址,它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图(资料图片) 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近400年之久,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涨潮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梯航万国”的繁荣景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 海交史专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既给当地海商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也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约占当时全国市舶收入的一半。 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 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当时的政府曾以泉州作为我国海外交通计算航程的起点,出口的大宗货物有丝绸绢缎、瓷器、茶叶、铜铁制品等;进口货物有各色香料、胡椒、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 泉州港的繁盛最直接体现在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上,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说,南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岁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上下,对南宋财政收入有较大贡献。 市舶司的运行,使得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中西方交流也由经贸延伸到文化、社会、宗教方方面面。 时过境迁,世人虽已无法亲历泉州市舶司昔日“海上舟频入”“大舶高樯多海宝”的辉煌,但这段生动的历史丰富了泉州这座城市的内涵,时至今日仍为人所称颂。 李硕卿国画作品《涨海声中万国商》,现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来源:福建日报) 参考文献: 1.陈玉玲,福建泉州市舶司:千年古海关 演绎宋元繁华贸易盛景,闽南网; 2.殷斯麒 苏维斯 林达鑫,泉州市舶司:见证“东方第一大港”繁荣的古海关,泉州晚报 泉州网; 3.曾广太 苏志明,宋元市舶司:一部繁荣的泉州海外交通史,泉州晚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