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系列 (7)|古村落的守护者
2023-10-13 09:56: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2015年夏天,省里某部门的一办公室,一位女士在咨询引进人才做古村落保护的专业问题,对方笑起来,“哇,你这人实在是精神可嘉,何苦去做这么麻烦的事情?” 女士一脸认真道:“这是我们县古村落难得的机会,再不去搏一下就没有了。” 看她一脸真诚,对方给她吃了定心丸,“没关系的!”告别时送到门口,那人还在念叨着:“你真是太有勇气了。” 这位女士叫周芬芳,她是屏南县的政协主席,别人看到她的时候,更多是在电视新闻里、会议主席台上、办公室的大桌前。然而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和蔼亲民、胸揣情怀的大姐。 5年后,当屏南县走出一条以文化创意产业振兴乡村的新路子,获得社会广泛赞誉时,人们很难想象工作开展之初的步履艰难。 2015年春,公益人士林正碌到屏南漈下村做公益艺术教学,接着引来独立艺术批评家程老师,两人都属于非体制内的艺术家。因为是闻所未闻的新事物,县机关各部门流长蜚短不断,大家唯恐出现问题。尽管周芳芬以与二位老师的近距离的接触和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已经心中有底,但为了给县领导一个明确交代,也让各种闲言碎语打退堂鼓,她便联系了上级部门的朋友,了解这方面情况和知识。 那时,她还兼任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有一次,她得知有一位艺术家到空心村漈下教村民画画,并通过短视频等渠道宣传,以此吸引外来艺术家驻村,用文化创意活动来提升人气,复兴古村落。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件事如果做得起来,将会影响屏南的每一个村落。于是她马上以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名义,将事情主动承揽过来,修缮公益画室和林老师的住处。 长期以来,周芬芳致力于文化基础工作,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因为她和县里一帮人抢救、保护下来的古村落,才为林老师提供了做文创产业的载体。 30多年前,她在屏城当乡长时,辖地内村民欲拆除破败老厝重建。考虑到安全问题,为便利村民生活,乡政府在村域内划出一块地,规划新村建设,因此保留下一个弥足珍贵的古村落。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古村保护概念,她只是朦胧地感觉老祖宗的东西要留下一点。 任宣传部部长时,她在前任基础上争取资金,抢救挖掘古戏曲“四平戏”、延续木拱廊桥普查研究等工作。当年,很多朋友不理解,纷纷劝说:“别揽这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四平戏、木拱廊桥又不能赚钱。”也有人传出风凉话:“整个县就没其他东西啦?花钱挖老祖宗骨头,想干什么?” 闽东屏南县立地鹫峰山脉中段纵横交错的山岭褶皱里,平均海拔830米,历来属于蛮荒之地。县域内交通阻塞,经济滞后,资源短缺,长期戴着“省级扶贫开发县”的帽子,周芬芳他们一帮人,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坚持到2005年,当国家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时,屏南县已万事齐备。他们于下半年提交四平戏的有关材料,次年,屏南孑遗戏曲剧种四平戏便顺利进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龙潭溪头 接下来,宣传部的文化工作从戏曲领域扩展到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甘国宝文化、红色文化、药膳文化以及古村落文化。2008年,她带领宣传部一帮人五次进京,废寝忘食、昼夜颠倒地工作,几起几落后,“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此后,她考虑到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依托于传统村落,就动议一部分人去研究古民居。但屏南古民居没有太大特色,体量也不够,于是转而把重点落在古村落研究上。后来,她到政协工作,将更多精力花在古村落研究上。 2013年,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村落,各地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工作拉开序幕。那一年,周芬芳受邀参加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她发现这是一个机遇,便把次年的研讨会争取至屏南举办。当年的政协会上,她写了一个提案,依托县政协成立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这个机构,次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屏南如期举办。论坛期间,国家级专家、学者云集屏南,嘉宾们参观了县域内的一批古村落,赞不绝口。这对全县的传统村落保护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每年,宁德市都有一个“拉练”活动,各县巡回检查,漈下村成为一个拉练点。在周芬芳的动议下,县里用200多万元整治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卫生环境。那一年的拉练检查,让大家看到一个山清水秀的传统村落。 周芬芳更坚定了屏南的传统村落是个宝贝,她没有陶醉在一片溢美之词里,反而在苦苦思索:如何争取更多的资金?如何靠山吃山?如何盘活这些不可再生资源? 林老师的文创复兴古村,让她在愁米下锅的困窘中,洞见了一条可以一试的全新路径。如果村民通过学画激发出文化自信,发现老厝有价值,也是宝贝,那不用政府去发动,村民就会热爱它,如此一来,传统民居就有了最可靠的保护者! 为了在全县试行开展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工作,县里开常委会时,对林老师争议颇大,有人主张把林老师支开。周芬芳看大家说完,灵机一动道:“冯骥才主席介绍的人,应该没问题吧?” 冯骥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加文化学者,当时的身份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工作20多年,影响深远。 争论归争论,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 事后,周芬芳还专门给冯主席挂电话。他们在全国“非遗”保护会议上曾多次见面。 岂料老先生爽快答应:“没关系呀,只要古村落能保护下来。”周芬芳如释重负,一颗绷紧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很快,漈下公益艺术教学引起媒体重视,省电视台《瑰宝》摄制组到漈下拍摄《艺术邂逅古村》专题片,编导说:“除了古村,林老师也算一个宝。希望有县领导出来讲几句话,做个现场同期声。” 这事儿非周芬芳莫属。为了讲好这段话,她思前想后,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对“闽东之光”的分析,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她成竹在胸,面对摄像机镜头娓娓道来:“公益艺术教学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它可以带动乡风文明,带动环境整治,带动生态保护,把一个破败古村变成高尚的艺术空间,这就是文化自信和自尊。政府要有责任、有担当,把漈下村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为文创产业提供支撑,然后在一个个村落逐步开展。” 乡村里的研究院 为了鼓励漈下村民和残疾人带头学画,发动大家为文创添柴加火,周芬芳经常会自掏腰包送他们围巾、皮包和小饰物作为激励。看中秋节留在公益画室的外地人不少,她自己掏钱,买了1500元钱的月饼分给大家。大年三十前,她还会将一条羊腿、一条猪腿送到留在屏南乡村过年的新村民和艺术家那里,让那些离家的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热闹。每一年春节,她不是在双溪镇,就是在漈下村,和驻留的画友们一起吃年夜饭守岁,初一又到文创村里与新老村民一起欢庆新年。 出于公心和前瞻眼光,工作中发现问题,周芬芳敢做敢讲,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去反映去沟通,引起县主官重视,从而解决了一些棘手难题。县委书记、县长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对创新工作能够力排众议,愿意去接纳去尝试,无形中让周芬芳获得了一把尚方宝剑。如今回头看,那些年倘若没有她在其间殚精竭虑地上传下达、穿针引线,事无巨细地尽心尽责,挽救了多次危机,很难想象今天的屏南能开拓出一条全国瞩目的文创振兴乡村的新路径。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周芬芳他们在县政协五楼会议室集中收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讲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她第一个反应过来——哇,我们的古村复兴就是在做这个事情!事后,她兴奋地对林正碌说:“林老师,你天天讲古村复兴,今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来了,它现在属于更大的一个范畴。”大家都非常受鼓舞。 周芬芳一向认为,开展文创振兴乡村的工作,关键要靠人才、靠智慧、靠外脑。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人才能做什么。我们只要把握好大方向,拥有与人才沟通的素质,再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系统,就可以把事情开展起来。 在2020年9月举行的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上,已经退休的周芬芳被评选为中国古村守护人,全国仅3人,这无疑是对她心系“三农”情怀的一种褒奖。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