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系列 (9)| 乡村建设中的青春力量

2023-10-23 17:31:29 作者:林丽明 黄鑫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古朴典雅的功德牌坊、慈祥可亲的月老画像、欢乐喜庆的“两岸牵手巴士”……走进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新修建的两岸文化广场整洁宽敞,各种闽台文创元素充盈其间,这个千年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凋敝偏远的小渔村。想不到两年多的时间,这里已经脱胎重生,成为两岸青年逐梦的舞台。”台湾青年郑孟桓说。

城内村的改变,离不开海峡两岸乡村建设中的追梦青年。他们将汗水与活力注入这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用文旅文创点亮乡村空间,用陪伴交流活跃乡村氛围,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创点亮乡村空间

2021年8月4日,63名两岸青年携手开启一段乡村振兴之旅。

在300多年历史的城门拍摄短剧,改造闽台老电影博物馆、独具特色的IP 设计……为期10天的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两岸青年围绕后溪镇城内村城隍庙周边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学员们提取出霞城城隍庙这一“城内气质”浓郁的元素,结合现代文创理念和表现手法,传播特色城隍文化,以期吸引更多两岸的信众、游客,增强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用文化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乡村。近年来,先后有近300名台湾青年来到城内村,参与改造的霞城电影院成为各种研学体验的场所之一;“两岸文缘”牌匾旁的古厝已被修葺一新,成为专家学者的创意工作坊;两岸文化广场上的“闽台客运”文创景点,引得市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在台湾青年的带动下,城内村村民着手修整房前屋后,或租赁或合规改造成民宿,增加了收入,也聚集了人气。

从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除了用文创的力量改变乡村的环境面貌,也需要讲好乡村故事,让乡村“被看见”“被关注”。

2017年,台湾青年赖淑珍来到城内,开启她的乡村之行。村门口的霞城城隍庙,是台北城隍庙的祖庙,相同的文化与传承,让这里成为她寄托乡情的场所,也让她萌发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念头。在她的推动和组织下,许多两岸青年加入她的团队“青青之约”中。

“青青之约,顾名思义就是两岸青年一同携手,去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依托城内村丰厚的文化资源,“青青之约”团队以“村风”“村史”“村食”“村歌”四大内容为主题,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将城内村的故事拍出来、存下来、传出去。

“我们拍了MV、纪录片,也邀请阿嬷教我们一起做草仔粿这一闽南特色食物。”赖淑珍介绍道,她还创作了《城内之歌》,希望透过音乐的方式,把城内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少年行万里,心中是故乡,青年梦、振家乡、青年眼中尽星光。”欢快的歌声,唱出台湾青年对大陆乡村振兴事业的美好愿景。他们筑梦田野,用心耕耘,将青春与热情融成画笔,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研学现场成了“快乐营地”

“这里不仅有连接两岸民众心灵归属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祖庙、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还有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等,这些闽南文化可以作为研学课程进行开发。”2020 年,集美区开展首届“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与台湾颇具历史渊源的城内村成为两岸青年研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工作营成员之一,郑孟恒也来到城内村。

借助城内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孟恒开始尝试进行研学教育。2021年,首期以“小小城市代言人”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课,村民自发提供课堂所需的闽南美食、闽南服饰,与100多名两岸青年一起,共同体验闽南文化。此后,郑孟恒陆续围绕传统“六艺”及德智体美劳“五育”等内容开设研学课程。截至目前,郑孟桓的六六研学工作室已开展50多期线下研学活动,服务近1000人。

在城内村的“黑猫树屋”、霞城大道、拱辰门前,郑孟恒和他的团队带着孩子们读村史、品村食、唱村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稚嫩的脸上满是笑容,研学现场变成了孩子们的“快乐营地”。

与许多村庄一样,城内村同样面临着青年人口外出务工打拼,孩童缺乏陪伴的现象。“父母陪伴的缺位,导致一些孩子常常郁郁寡欢。”在郑孟恒看来,自己在城内村的研学实践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欢乐的色彩。

“能被孩子牵挂和认可,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郑孟恒兴奋地给笔者看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幅名叫毛毛的小朋友的涂鸦画作。“这是毛毛的妈妈、姐姐,看,这是我!”指着画作上的人物,郑孟恒显得十分激动,“当从毛毛妈妈的口中得知,毛毛不仅记得我,还将我和家人一起画在画上时,我真的很感动。”郑孟恒动情地说,自己要一如既往把研学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陪伴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这里,有不少像郑孟恒一样的两岸青年,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扎根乡村,参与到儿童教育的事业中,以“陪伴式成长”的方式,让乡村更有活力与朝气,为乡村振兴的未来加码。

共同打造美好生活

2022年3月8日,以“女性之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展在城内村举办。历时4个多月,摄影师何梦楠将城内社阿嬷们的生活起居定格在了200多幅摄影作品里。

在趋向空心化的乡村中,缺少关怀与陪伴的除了“一小”,还有“一老”。“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既能打开村里阿嬷们的心扉,又能打开大家看乡村的别样窗口,让更多人可以从作品中感受这些女性的故事,看见她们对于‘所在乡村’的贡献,共同点亮美好生活!”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说。

去年初,厦门市集美区台胞社工服务中心成立海芋志愿队,海芋志愿队由台胞、台青、台属组成。海芋的花语是“传递幸福”,“我们希望将台湾社区的治理经验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更多的当地居民带来幸福。”海芋志愿队成员何惠菁表示。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海芋志愿队走进城内村,现场教授城内村的阿嬷们制作“冬奥绒花。”

“没想到阿嬷们心灵手巧,一学就会。”不一会儿,阿嬷们的出品速度就超过了海芋志愿队。在制作完绒花后,海芋志愿队还为阿嬷们献上海芋花,带着她们重温经典舞蹈,现场气氛欢快热烈。阿嬷们还与志愿队约定,下次由她们当老师,教“海芋”们做红龟粿。

image.png

“手创青村”工作营里的两岸青年导师、大学生在城内村调研

image.png

两岸青年大学生在测绘,为改造古厝做准备

image.png

海芋志愿队在教阿嬷们做手工

4月28日下午1点,城内村的陈瑞珍阿嬷和老姐妹们一道,早早就来到“黑猫树屋”备好材料。海芋志愿队成员们也准时赴约。红白糯米粉在阿嬷们的手中来回揉捣,加入满满一勺花生馅,轻轻捏成团,最后压上乌龟印,放置于香蕉叶上。在阿嬷们的传授下,海芋志愿队做的红龟粿也有模有样。很快,一个个香气四溢炉的红龟粿新鲜出炉,大家品糕点、话家常,其乐融融。

“她们来了之后,村子变得热闹起来了。”谈起与海芋志愿队相处的点点滴滴,陈瑞珍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村里的老人不再孤单,在厦台胞们也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未来,海芋志愿队还将围绕亲子教育、传统民俗等领域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为两岸融合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光发热。

2021年3月,国台办、农业农村部等11 个国家部委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 条措施”),提出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模式提供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两岸青年一起打造、共商共建这种模式常态化,争取在更多集美的乡村落地开花。”集美区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如是说。(林丽明 黄 鑫)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