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望夫化石:闽台—南洋望夫型传说的海丝记忆

2023-11-21 10:07:39 作者:赖 婷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在石狮宝盖山上伫立着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塔,名为万寿塔、关锁塔,俗名姑嫂塔。该塔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遗产点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见证,也被誉为海外侨亲的精神航标。

关于“姑嫂塔”俗名之由来,有一则与海丝记忆相关的传说广为流传,该传说也被列入第四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可谓福建民众口传的海洋民间文学代表。

传说讲述了昔日的宝盖山下曾有姑嫂二人,其丈夫(哥哥)名为海生,被迫远下南洋,约定三年返乡。然而,海生三年未返,姑嫂终日登山垒石,垫足远眺。后来,姑嫂写下血书,系于风筝,风筝顺着海风吹落南洋,被人捡起,转交海生。海生闻书,思乡心切,驾船回乡。正当姑嫂欣喜望见海生之船驶入海港时,却不料海上刮起大风大浪,其船被风浪打翻,海生落海溺亡。姑嫂目睹,悲痛欲绝,亦投海身亡。乡人哀之,便建塔纪念。

明代何乔远《闽书》中载有该传说的早期版本:“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因传说中有“望夫”主题,该传说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见诸记载的望夫石传说类型。尽管在姑嫂塔传说结尾中,姑嫂没有化为石头,但塔中刻二女石像的说法,明显属于望夫化石的地方性异文。

望夫石传说最早见于旧题三国魏曹丕《列异传》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其中的望夫石位于湖北武昌。《列异传》载:“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唐代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皆留有吟咏望夫山和望夫石的诗作,涉及安徽当涂望夫山、江西德安望夫石等。至宋代,望夫石相关记载大量出现,例如王象之《舆地纪胜》提及望夫石或相关主题的地点有浙江临海石新妇山、安徽当涂望夫山、江西分宜望夫石和德安望夫石,以及广东高要西北与广西宁浦望夫岗等。传说情节大同小异,有的结局只强调望夫山名由来,并无化石情节。

元明清时期,该类型传说的记载更为丰富,分布更为广阔,北至辽东、南至两广、东至江浙、西至四川皆可见该传说类型的流传。但故事的部分内容也随之发生地方性变异,比如传说主人公分离的原因从最早的远赴国难,转变为远行、从役、出海、经商等。

以泉州姑嫂塔为代表的望夫型传说,往往在结尾指向建塔情节,而福州、莆田、漳州的海岸线上也有望夫塔异文流传,可将其命名为福建的“望夫塔”子类型,应属于标准望夫型传说的分支类型,体现了福建作为海洋大省和海丝核心区的区位特色。

具体而言,福州马尾罗星塔建造的传说之一是柳七娘之夫出海未归,七娘恐其夫迷途,于是建塔指航,日日登塔盼归。福清望夫塔的建造,则因明末上迳林氏族人有18家子弟出海谋生,逾期未归,众妻合议捐银在鳌峰顶上建造石塔并每晚轮流上塔点灯,为海上航船导航,但终未盼见夫君归来,最后相继含恨死于塔上。

仙游望夫塔也因男子出海经商,其妻每日登山都带一块石头垫脚远眺,年长日久,就形成一座石塔。数年过去,丈夫驾船返乡,却看到山顶有座石塔,怀疑迷失航途,于是掉头向大海驶去。妻子望着远离的船只,以为丈夫负心,绝望地从塔上跳下,含恨死去,人们便称此塔为望夫塔。龙海南太武山的望夫塔也是香茹姑娘望夫盼归的地方,但其丈夫是被地方豪强陷害,发配孤岛从军,被害身亡。香茹不堪豪强逼婚,跳塔自尽,其鲜血化为一种可治病的香茹草药,而该塔也被称为望夫塔。

从福建独特的望夫塔类型传说中可以看到,这类传说的情节基干是:丈夫出海—妻登顶望夫—丈夫未归—妻死—死后化为异类/他人建塔(或命名)纪念。与其他地方通行的望夫石传说的差异,体现在妻子望夫的地点不一定在岸边或普通山头,而是要登上当地海边的最高峰,并在山顶建塔,以便眺望海上,同时也为出海丈夫提供航标,助他平安返航。传说的功能往往要说明航标塔的由来,具有解释地方独特风物的叙事功能,而传说女主人公死后通过变形为永恒之物,继续生前等待丈夫回归的遗愿,表达夫妻分离的悲痛,隐含了福建沿海先民守望故土和盼归故乡的集体情感与历史记忆。

宋元以来,大量福建先民远下南洋,出海途中十分依赖航标塔来辨认航途与故乡。学者黄瑜《姑嫂塔传说及其在南洋的流变》认为该传说是闽南沿海居民下南洋历史记忆在文化上的“隐喻”。同时,作为海丝的重要航标与永宁卫所的附属物,它也是沿海居民“故土家园”的象征。正如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称:“在永宁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文史专家郑天应搜集了解到:“华侨出洋,每见塔影沉海,即知离乡远遐,无不潸然落泪;如返梓,则喜登舱远眺,见姑嫂塔浮于海面,知故乡将近,则无限欢欣。”

如今还发现在我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望夫型传说流传。在台湾澎湖望夫石传说中,妻子每天到海边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有一天丈夫出海后再也没有回来,妻子仍然继续等待,最后体力不支死在岸边,久之化为人形石头。香港也有狮子山望夫石传说,讲述一个小男孩伤害了妹妹,在妹妹身上留下伤疤,此后兄妹分离。男孩长大成婚后,一天偶然发现妻子的伤疤,得知自己娶了妹妹,便决心离开,远下南洋,一去不返。妻子不明所以,每天带着孩子在山上等待丈夫,最终化为石头。

这则香港地区的望夫石传说与越南的一则望夫石传说十分相似。在越南古代志怪小说《岭南摭怪》的记录中,同样是男子无意间发现妻子头上的伤疤,才知道娶了妹妹,便远行再也不回家,妻子带孩子望夫化石。越南总共有7个著名的望夫石,另外几个传说的情节大多是丈夫从军,妻子等不到丈夫归来便化为石。有学者研究认为,在越南流传的望夫型传说也属于中国型望夫石传说的传播系统。

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岛也有望夫型传说流传。曾经,福建晋江的一艘商船到南洋做生意时遇到海难,船中一位男子随浮木漂到加里曼丹岛,被一位部落首领救起,后来他与部落首领的女儿结婚。但这位男子因思念家乡亲人,便独自返回福建探亲,途中遇到海难淹死了。他的妻子每天到山上盼望丈夫归来,久久未能等到,最后死在山顶。她的孩子为纪念母亲对父亲的真情,在山上建庙亭并取山名为望夫山。

综上可见,望夫型传说作为我国民间传说的经典类型,随着沿海民众在台湾海峡和南海地区的跨海越洋互动,传播到了海峡对岸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海丝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海洋文学范例。而福建沿海独特的望夫塔传说子类型,不仅是守望海外游子回归的集体记忆,也有助于联结海外华人华侨,唤醒关于祖先和故乡的情感记忆,促进海丝沿线区域国家的民心相通。

(作者为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