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周宁:小山村点“水”成金

2024-06-16 10:34:34 作者:单志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打造高山休闲文旅基地,走上农旅融合赋能振兴之路——

小山村点“水”成金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仲夏时节,记者来到青山环抱的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但见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串起整个村庄,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谁能想到,这个活力十足的小山村曾在一场大火后几近荒废。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村里主动融入周宁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发展水上经济、清凉经济,开发多种旅游新业态,走出一条点“水”成金的农旅融合赋能振兴之路。

突遭大火后重建家园

因硋窑溪与龙亭溪在村口汇合,村居水口,故名溪口。村子不大,依山傍水,村民祖祖辈辈在此种植水稻、茶叶,繁衍生息。

然而,宁静和美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

2004年4月,村民都在山上干农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情吞噬了大半个村庄,短短几个小时,35栋老宅付之一炬,致使147户547人无家可归。

“村里有八成群众受灾,家当被烧得一干二净,就连家禽、牲畜、农作物也无一幸免。”溪口村党支部原书记徐马鸿回忆道。

灾后重建,谈何容易。彼时,溪口村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是县里典型的贫困村。火灾发生后,大多数村民没有能力建新房,被迫拖家带口外出谋生,整个村庄几近荒废。

“家园被毁后,全村800多人口中就有500多人奔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打零工、创业,涉及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我们村也成了泗桥乡远近闻名的劳务强村。”徐马鸿说,在外漂泊久了,大家重建家园的心愈发强烈。

2011年,溪口村抓住乡贤渴望重建家园的有利时机,启动新村计划。新村规划面积60亩,建设住宅楼房及配套休闲娱乐设施。

村“两委”发出号召,在外乡贤纷纷响应,很快就筹集资金150多万元。2012年,溪口造福工程被列为周宁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重点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户型、统一建设的原则整村推进。2015年,又被列为省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同年6月溪口村被列入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

5年间,溪口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62栋“小洋房”,村内“三通一平”,防洪堤及拦水坝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等设施完备,并配套建设溪坪生态景观公园,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村庄越来越美,大家住进了农村小别墅,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这几年,我们还完成了污水管网改造、步栈道及停车场建设、夜景亮化等工程,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面貌。”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景辉说。

立足优势发展旅游

新村建设完成后,如何从“空心”到“振兴”,成为摆在溪口村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溪口村地处华东第一高山人工湖——芹山湖下游,2013年,着眼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溪口村回引乡贤,投资2000万元开发溪口峡谷漂流,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并带动周边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们发现,发展旅游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徐景辉坦言。

找准方向,说干就干。依托联村党委、串联片区资源,溪口村整合资金500余万元,推动溪口湿地公园提升,修建休闲广场、烧烤娱乐区、浅水踩踏区、露营区等,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景区吸引力不断增强。去年,溪口村集体收入56.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夏天,是溪口村最热闹的时候。游客在体验峡谷漂流的同时,还能在溪口湿地公园露营、烧烤、体验水上项目,尽享夏日清凉。

“去年纵三线周宁浦源至纯池段公路通车后,溪口村到城关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旅游越发红火,慕名而来游玩的客人特别多。”徐景辉高兴地说,今年春节假期,该村日均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

山沟沟里有了烟火气,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商机,返乡经营民宿、土菜馆,在岸边摆摊卖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林中小火车、霍比特屋、花廊……今年,在原有湿地公园项目的基础上,泗桥乡投入300余万元,推进溪口村农旅融合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我们将立足区位优势,完善水上文旅配套设施,打造‘水韵溪口’高山休闲文旅基地,吸引更多游客。”畅想未来,徐景辉信心十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