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四个自信”
2024-08-13 18:57:59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金融加快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理论、制度和文化,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这条道路引领下,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闪耀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光芒。 坚定道路自信,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西方模式有着本质不同的金融发展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共同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新篇章,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根植于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中的守正创新之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金融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发挥其融通资金、调配资源的功能。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支撑革命胜利的财金力量,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优先支持重工业发展,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注重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在接续探索中不断思考金融对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持续深化对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 推进金融繁荣发展、抵御重大外来冲击的稳中求进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谋划,推动金融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已跃居世界金融大国前列,银行业资产规模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金融在助推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同时,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是全球大国中唯一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与西方国家每隔十年左右就爆发金融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始终处理好金融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9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成功遏制了近年来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蔓延苗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践行金融为民、助力强国建设的不忘初心之路 政治性和人民性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鲜明底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提升。支持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金融宏观调控坚决守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维护物价总体稳定和汇率基本稳定。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引领下,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质效不断提升,金融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发展在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金融发展根基更加稳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 坚定理论自信,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理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的时代背景,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成果,既有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及金融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又有对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关系的深入阐释,更有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高瞻远瞩。在目标远景上,金融强国六大关键核心要素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描绘出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在实践路径上,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六大体系聚焦问题与现实,指明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和主攻方向。这些理论观点思想深邃、视野宏阔、逻辑严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理论的新境界。 对金融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与经验凝炼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根植于实践,又着眼于实践,并随着实践发展日臻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我国国情和金融发展实践,提炼总结我国金融发展的规律性成果,汲取西方及苏东国家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性的金融理论,主要体现为“八个坚持”。在旗帜方向上,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价值观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重点任务上,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方法论上,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八个坚持”依次回答了金融工作谁领导、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精髓要义,为新时代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资本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总过程中阐明了信用和虚拟资本的性质与关系,在生产过剩的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些经典学说蕴含的经济金融运行一般规律与唯物辩证精神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生动阐释,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实体经济领域到金融领域的深化延伸;无论是对资本特性、行为规律及其监管的正确把握,还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定制度自信,持续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发展和完善金融制度,持续提升金融治理水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制度自信在中国金融制度的自我完善中不断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各方面金融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金融业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央金融委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健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确立与开放水平相适配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同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加快金融法治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金融机构、市场和制度规则不断健全,建成种类齐全的银行体系,普惠金融改革和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沪深港通”“债券通”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自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愈发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更加有力有效。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从鼎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我国金融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领导引领金融治理,重大事项党委研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金融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显著提升。以公有制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经受住了各类风险事件的冲击,成为支撑金融发展大局的“主心骨”、推进金融稳健运行的“压舱石”。多年来的实践不断印证我国基本金融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金融制度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制度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行稳致远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坚持和深化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优化融资环境,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服务模式,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着力推进金融制度性开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要站稳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进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强化经济金融安全保障。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金融制度体系,实现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扎实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坚定的文化自信始于厚重的历史自信 我国金融活动历史悠久,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包括最早的纸币、最早的汇票和期票、最早的货币理论和实践等。自先秦时代起,中国人便有记叙和评价货币金融现象的传统,春秋时期《墨子》和《管子》的轻重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朴素的货币数量论,比法国人早约2200年。《史记》的《平准书》记录了汉高祖刘邦元年至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期间的货币制度变革及财政经济政策情况。宋代交子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金融发展的重大创新,关于纸币与金属货币关系的讨论日盛。杨万里的钱楮母子说蕴含以金属货币维持纸币信誉和币值稳定的思想;叶适提出“楮虚也,其弊又不可言也;钱实也,藏之而无弊也”,近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观点;沈括创造性提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以满足货币需求。古代中国金融活动蕴含的思想智慧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金融理论重要命题不谋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坚定的文化自信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的培育和弘扬 文化繁荣兴盛,金融责无旁贷。要坚持党对金融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筹谋金融文化的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厚植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沃土,不断赋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相适应的特色金融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涵养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将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增强全行业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实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发展与文化自信自强相映生辉,照亮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使命,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四个自信”,大力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成果,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要义,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践行“八个坚持”,大力实施“金融强省”战略,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力提速闽台融合发展,全面升级对台金融服务;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乡村振兴和县域产业领域的金融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改革;织密织严金融安全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持续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树立福建标杆。(《福建金融》2024年第6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