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创刊75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4-08-26 08:53: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为改革发声 为时代存史 龚雄(福州市委原常委、原副市长)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与福建日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值此福建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谈三点个人体会。 一、福建日报是党委的喉舌,改革开放吹号手与无名英雄! 我至今印象深刻,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开了突破口;超常规报道事件进展,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打响了开门炮! 呼吁信刊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福建日报则与“投石者”一道,共同推进变革巨浪。呼吁信刊发次日,福建日报派出多路记者,拿着呼吁信逐一拜访主管部门。当时,省经委提出“制定十项措施,支持厂长改革”;省委组织部提出“改革干部制度,扩大厂长权力”;省财政厅提出“奖金随税利增减而浮动”……多个部门迅速回应,支持企业放权改革! 从福建日报发出的“松绑”放权先声,很快越过八闽,各大媒体纷纷响应,激荡起振聋发聩的改革声浪。当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福建日报刊登的呼吁信,以及有关部门支持改革的报道,并配发编者按。福建日报第一时间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为题,报道了人民日报转载情况,并刊发编者按全文。新华社、经济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媒体也都纷纷转发呼吁信,配发评论。一时间,“松绑”放权成为全国热词。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0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呼吁信首发日3月24日被定为“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2014年,55位厂长经理呼吁“松绑”放权30周年之际,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封题为《敢于担当 勇于作为》的信中,福建企业家们就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建言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很快就回信了。在回信中,总书记指出,30年前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呼吁“松绑”放权,“成就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段佳话”。同时,希望广大企业家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断做大做强,促进联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从“敢为人先”到“勇于担当”,福建企业家的两封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的重要注脚。每逢改革节点,从岁月中走来的“两封信”总被一遍又一遍重新阅读,赋予新时代改革者新的启示与动力。 翻阅福建改革画卷,每一次先行先试,每一次艰难破冰,每一次重大转折,都能看到福建日报坚定的身影。 二、福建日报是时代的见证人与撰稿人。 福建日报社记者采访尊重事实、采访深入,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如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前夕,福建日报派出采访组深入福州市,认真采访了几位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撰写了7篇报道,十分感人与真实,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的优良作风、宝贵经验以及巨大贡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报道。 三、福建日报社与记者们是企业成长的贴心人与伯乐。 福建很多企业家能够成长起来,很大程度得益于报社的发现、总结和宣传,让我们美名远扬。我已83岁高龄,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成长成正厅级退休老同志,借此机会向伯乐们深表谢意! 让党报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卓新德(福建日报记者通联部原主任) 在福建日报创刊75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满怀喜悦之情、感恩之心,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共同庆贺福建日报75岁生日! 47年前,我幸运地跨进了福建日报的大门,开启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生涯。是福建日报的老前辈们教我如何写好党报新闻,怎样当好党报记者;是福建日报社党组织培养了我,第一批派我到当时的县级宁德市挂职担任副市长,又让我担任过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我由衷地感恩福建日报。 我是伴随着福建日报发展壮大而成长的一代福建日报人。亲历了福建日报告别“铅与火”“纸与笔”“黑与白”,实现了激光照排和电脑办公;亲历了福建日报版面从原来的四个版,扩大到了十二个版,办公场所也告别了破旧危房,搬进了新建的采编大楼,并在全省传媒界率先成立了报业集团。 我还有幸参加了宁德记者站的恢复建站工作,成为恢复建站后的第一批驻站记者。在宁德记者站工作期间,特别令我难忘的是,习近平同志对福建日报的重视与信任,对驻地记者站的支持和关爱。 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习近平深受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的影响,他曾对福建许多干部说:“老书记项南说过一句话:‘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这对我触动很大。” 1988年6月底,调任宁德地委书记没多久的习近平同志,就约我到他办公室谈事情。寒暄之后,他开门见山,说出了约见的主题:“为了加强与福建日报记者站的沟通,也便于你们及时了解地委的工作安排和全区的工作进展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新闻‘两会’制度?” 新闻“两会”制度?我此前闻所未闻,觉得很新奇。习近平同志随后又进行了详细解释,听完后我茅塞顿开,当即表态:“这是我们新闻记者求之不得的好事啊!”此后,通过新闻月谈会制度和新闻通气会制度,记者站策划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如“信访下基层”“抓住突破口,坚决惩治腐败”“请农民进机关做形势报告”等,就是大家一起策划的成果。 彼时,宁德正处于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比较多,福建日报宁德记者站常常接待来访群众,帮助群众向地委、行署反映需求,促进很多问题得以解决。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扬说:“福建日报社宁德记者站是地委、行署接待群众来访的‘第一接待站’。” 为此,宁德地委、行署特意赠送了一台原装进口空调和一套转角沙发给记者站,用于接待群众,可见习近平同志对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视。 30多年的党报生涯,更让我感悟到,作为党报新闻人,一定要坚持党报的宗旨,牢记党报的初心,不仅要牢固树立党性思想,心中还要始终装着人民利益。在福建日报群工部工作期间,部门收到了群众感谢信100多封、锦旗36面。福建日报因此被评为全省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我代表福建日报参加了全省信访工作表彰大会。 福建日报创刊时的老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办报精神和优良传统。我期盼年轻一代福建日报人,把福建日报当年的办报精神发扬光大,让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坚守初心 拥抱变化 张辉(福建日报记者) 8月是社庆月,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今年8月4日,是我入职10周年的日子,成为闽报人的第3653天。那天,我正好在漳州出差,顺道重访了漳州记者站。这里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大学期间,几乎每一个新闻专业的学子心中都在憋大招:干一票大的,做大新闻,一战成名。刚刚踏上漳州这片陌生土地的我,也不例外。但什么才是大新闻呢?自己心里并没有底。 我以最快的速度走遍漳州的每一个县市区。想象中的大新闻并不常有,我所报道的似乎总是那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平凡人和平凡事—— 南靖的香蕉又滞销了,漳浦的大葱丰产不丰收,东山的鲍鱼场转产养对虾,龙海月港的百年造船厂被拆了,远道而来的台湾同胞回到祖籍地寻根,年轻的返乡创业者致力于改变家乡的面貌…… 这些“小新闻”并没有让我写出什么大作,但也没有消磨我的热情。相反,让我找到了方向,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坚持。 我报道了他们,他们反过来也塑造了我。 我开始主动思考人与社会、与土地的关系,开始关心粮食生产,开始关心农时节令,开始关心一株水稻是如何长成的,开始关心农产品卖得好不好。 我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文字变得更有温度。从空巢老人的一碗剩饭中,看到乡村空心化的现状;从村干部的一本旧账本中,看到一座村庄的历史变迁。 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强的敬畏之心。我知道,我有责任让基层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我有责任让善良的人、美好的事被更多的人看见。 我慢慢意识到:哪里有“大新闻”和“小新闻”、“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区别?只要心存敬畏,满怀热情,肩负责任,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好哪怕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大社会里的小事情,你也能是好记者,你的作品也能成为好新闻。10年的成长,我好像变了,又好像没有变。变的是对职业的认知、采访与写作的技巧,不变的是依然葆有热情与热爱。 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我被打上了“农业记者”“三农小王子”的标签。换作10年前,我一定严词拒绝。田地里跑,林子里转,不敢穿小白鞋,防晒必须全副武装,这哪是记者?但现在,我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 脚下沾满泥土,当然很辛苦,但也与快乐并行。当我和农民在一起,他们会告诉我乡村的巨变,也会告诉我年轻人为什么不种地了,什么样的乡村才是他们理想中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当我和农业科学家在一起,他们会告诉我,我们吃的每一粒稻米、每一片蔬菜、每一块鸡肉、每一颗葡萄都不简单,背后凝聚着育种家的智慧与汗水;当我和新型职业农民在一起,他们会告诉我现代农业还有很多打开方式……作为一名农业记者,10年的耕耘,让我对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乡村振兴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比很多人拥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获得了更多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与角度。今年5月,我的一篇评论《要成其“大”,必历其“新”》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肯定,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农业记者多年来对福建践行大食物观跟踪报道和深入思考的一个收获。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让“农业记者”的标签成为烙印,这是我下一个10年的目标。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媒介渠道变了,传播手段变了,受众习惯变了。今天的闽报人,应该更加主动拥抱时代,求新求变。同时也要有一些不变的内核,比如初心、热爱、责任、担当、坚守。 广阔天地 逐梦青春 刘欣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 很荣幸能在福建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学习、实践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深感重任在肩。去年暑假,我参与了青年新闻人“四下基层”主题采访活动,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新闻人”这三个字背后沉甸甸的重量和鲜活的生命力。 采访中,我们走出课堂,迈出校园,深入基层一线,用青年人的视角探访基层人民群众,用镜头画面记录着基层社会变化。这次活动给予我的启发和感受,不仅重塑了我的认知与专业素养,更触动了心态的蜕变。虽然我诸多零散认知还不成体系,许多想法还不够成熟,但我仍怀揣满腔热情,静待时机,时刻为成为更优秀的新闻人不断努力。 今年7月,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福建日报社、福建师范大学等联合发起的“闽山闽水物华新·全面深化改革的福建实践”青年新闻人联合采访活动,我再次参与其中。利用假期,我们将脚步迈向革命老区——龙岩长汀,以青年新闻人的视角,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福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我们在当地的三所小学开展了美育浸润帮扶活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语音发声和朗诵教学,依托传播学院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优势,为当地群众举办了以“美育青春·唱响汀江”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在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的同时,我们始终保持敏锐的新闻目光,善于发掘新闻线索,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镜头文字记录下这意义非凡的实践经历。实践结束后,我们的实践成果发布在福建日报上,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我也深刻认识到,“走基层”不仅仅是一种报道形态,还是方法论,是出发点,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此,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以及福建日报社给我们青年学生搭建的实践平台,让我们在文化宣传的实践中探索新闻的价值,在服务群众的广阔舞台上绽放青春色彩。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在福建日报创刊75周年的重要日子,有幸聆听了各位前辈的发言,作为一名准新闻人,我深受鼓舞,我将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讲好福建故事,传播福建声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