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危机与聆听之思
2024-11-26 09:21:0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世界原本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演化出当今如此千奇百怪的杂乱声音?这些声音为何能反映出生物物种的急剧减少、气候极端变化以及不公正现象?在《荒野之声》一书中,著名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解答。 鸟类以格外清新独特的音调唤醒了我们的沉醉,如同鸟类语音文化,人类婴儿也喜欢学习模仿父母发音,但是我们至今还未对鸟鸣有清晰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部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成为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推手。”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高楼平地起,取代了原始的高山旷野;早起鸡鸣鸟叫的声音,早已变成了人们手机、闹钟之声。为了不受人类的影响,鸟儿甚至提前了它们的作息,以至于人类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听到它们活动交流之音。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无法直接倾听到森林和海洋生物的声音,因为城市早已甚嚣尘上。之所以人类可以暂且忍受这些噪声,是因为在这一漫长发展中,人们的内耳细胞早已习惯了声音带来的自我磨损。并且,为了避免更强的声音进入耳朵,人们会自动屏蔽很多声音,包括那些不起眼的声音。 人类早已习惯了这种噪声污染的环境,在噪声长期持续的干扰中,抑郁症患者随之增加。为了强调噪声污染的严重性,作者甚至统计出了相关数据:“欧洲环境署预计,噪声是造成疾病和新生儿死亡的第二大环境因素,每年造成1.2万新生儿死亡和4.8万起新增的心脏病病例,影响仅次于细颗粒物污染。据估计,西欧有650万人因噪声罹患慢性睡眠障碍,2200万人——10人中就有1人——长期处于烦恼焦虑之中。”可见,噪声危机产生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而且对人们身体危害极大。 作者从城市噪声出发,窥探其中的不公正,如地区规划差异、贫富差别对待、有色人种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权利的不平等。为了方便富人区的出行,人类摧毁很多低收入者的居住区,让许多留下来的居民长期承受着噪声与空气污染,这指的就是区域规划的贫富差异。公园大多建立在富人区,但设计者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提供进入绿地空间的便捷道路。并且,纽约市将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定在西哈莱姆河畔,而此地的居民要想进入绿化带,需从污水处理厂的屋顶下去,这就是典型的贫富差异。 对于拆迁和建筑开发工作发出的强烈噪声,开发商面对无权势的百姓无礼,对有权势的贵族却能消停、妥协,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权利的不平等。诸如此类,藏在声音后面的种种不公正早已有之,并且已经固化到难以消亡。 在这场听觉盛宴中,我们获得的启示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最令笔者醍醐灌顶的就是从这些声音背后得出的对生物多样性的感悟,对噪声与空气污染危机的深思,以及对于人性不确定所导致的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不平等事件的反思。 总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用心倾听,去发现、深思,并且为之采取确实的行动。让我们跟随作者步履,穿行在“看似简单直接的倾听行为中,身体感官并未将我们引向虚无,而是引向了当下的联系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倾听并不是无声的呐喊,而是从内心中去沉思,认识生物物种演进过程中声音的演进,能够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体验。 掩卷深思,笔者十分欣赏译者深厚的文学与语言翻译功底。其笔力精湛,解读精准,对原作者作品的独到理解与妙笔生花,皆令我们赞叹不已。其笔锋之利落,入木三分,既点到为止,又令人浮想联翩,真正做到了文字与画面的合一。 同时,译者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原作者身处大自然时感官接触到的意境,甚至比之更富有想象力与感染力。译者对大自然场景的声音翻译,让我们身临其境,体验“此时无声似有声”之美,时常让我们流连忘返,并深深沉醉于书中文字美轮美奂的画面中。且让我们一起走入哈斯凯尔《荒野之声》,这是梦?是醒?抑或是梦醒,不知归?再回首,流连中……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