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遗产项目转名录成功
2024-12-07 11:23:0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2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在巴拉圭亚松森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了解,“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成功转名录,彰显了闽浙等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我省东北部、浙江省西南部,重点分布在我省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该技艺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自“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闽浙两省共同努力,对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扎实有效开展履约保护实践。通过新建木拱廊桥实践授徒传技,不断完善老中青梯队人才建设,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降低人才队伍断层风险;通过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推动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扩大对外影响力,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到有效保护,技艺的存续状况、技艺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另外两个转名录成功的项目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上述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我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