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溯源“工夫茶”

2025-02-11 09:04:08 作者:徐惠君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历史上,“工夫茶”自周亮工、释超全、王草堂笔下的制茶技艺,到陆延灿笔下的茶叶名称,再到彭光斗、袁枚、施鸿保笔下的茶艺仪式,逐渐成为一种融合生活艺术和文化精粹为一体、传播时代价值和实践智慧的重要标志。

何谓“工夫”?追溯“工夫”的文献记录,最早可以提到清康熙五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17—1722年)期间时任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县令陆延灿的专著《续茶经》。该书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下卷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洲不过数两,不可多得。”这段描述不仅追溯了“工夫茶”起源于武夷茶,更突显了它的尊贵地位。不仅如此,陆延灿还引用了王草堂《茶说》,详尽描述了“工夫茶”的制作流程,展现出这一时期高超而独特的制茶工艺。

“工夫”一语尽管最初现于陆延灿的专著《续茶经》,但是提到“工夫”,则散见于更早的明清更迭时期。清顺治十年(1653年),担任福建左布政使的周亮工著述了《闽小记》一文,留下了福建人制茶的文字记载:“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提示了武夷茶的制茶技艺,是经由黄山僧侣传授“松萝法”,武夷茶遂得以完善,与之齐名。不仅如此,周亮工还进一步指出:“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就此可知,武夷茶“以松萝法制之”,不仅色泽、香气达到了高标准,更保持了“紫赤如故”,从而展现出真正的制茶“工夫”。

步入清康熙时期,厦门籍人阮旻锡在台湾郑氏政权失败之后出家为僧,法号释超全。大约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释超全游历闽地,入武夷山天心寺,创作了《武夷茶歌》。该诗详细记录了武夷茶的制茶技艺:“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在此,“清漳”“馥馨”书写了选茶的标准;“鼎炉”“笼上”标明了烘焙的工具;“心闲”“手敏”突出了制茶人的“工夫”。就此或许可以概括,所谓“工夫”即在于采摘的精细度、茶叶的品质判断、火候的掌控度、心与手之间的协调。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著述《茶说》,说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是“形容殆尽矣”。更对制茶的流程进行了阐释:“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为炒色,红者为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炼去其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段文字描述了制茶技艺的采茶、晒青、炒焙、摊摝的整个过程,还提到了武夷茶“炒焙兼施”之后“色泽乌黑,条索卷曲”,从而不同于“阳羡岕片”“松萝龙井”。明谢肇淛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阳羡也。”武夷山制茶后来居上,实乃以“工夫”而闻名于世。

进入清乾隆时期,“工夫茶”开始由制茶技艺向茶艺仪式转变。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该内容不仅描述了煮茶方式、茶具,还以“沁透心脾,乃真武夷也”一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品尝武夷茶之后的美妙体验,凸显了武夷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这一时期的“工夫茶”已然演变为一种茶艺仪式,并深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的记载为例,“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袁枚特别强调了品茶的仪式感:先闻其香,再品其味,而后慢慢咀嚼,以体会茶的深层风味。“工夫茶”成为一种融合了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身心体验与精神畅想。

到了清道光时期,“工夫茶”的仪式感更为复杂、更显精进。据清道光《厦门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这段记载概括了清代厦门地区“工夫茶”的文化精髓:茶具以孟公壶和若琛杯为代表,精致小巧;茶叶价值昂贵,有的一两可值四五番钱;煮茶讲究文火慢煎,技艺精湛;品饮需细品色香味并小口慢饮,否则可能会遭人嘲笑。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工夫茶”不仅强调了冲泡与品饮的精细过程,还勾勒出“工夫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与重要地位。依据施鸿保《闽杂记》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工夫茶”流行于厦、漳、泉,武夷小种茶更是成为道光咸丰年间的首要选择。“工夫茶”一语由此而落实到了闽南地区,更点明了武夷小种茶的内在价值与超然地位。

回溯“工夫茶”的话语叙事,自周亮工《闽小记》的细腻描绘,到释超全《武夷茶歌》的诗意颂扬;自王草堂《茶说》的精妙阐述,到陆延灿《续茶经》的系统总结,再到彭光斗、袁枚、施鸿保的生动记述以及《厦门志》的翔实记载,“工夫茶”自最初的制茶技术,演变为一种融合“茶、器、泡、饮、礼”等多元素的茶道仪式,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具备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交功能。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