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古道发现“海上中国”
2025-02-18 08:53:3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戴云烟雨莽苍苍,沉沉一线穿南北。德化县地处泉州西北万山之中,环八百余里皆崇山峻岭,林壑深杳。县境一条林间小道,穿行松涛,飞架溪谷,蜿蜒盘旋于莽莽群山之中,今人所谓“瓷帮古道”是也。这条小道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实在不怎么起眼;在王朝庞大交通网络中,充其量也只是毛细血管而已。然而,这条古道地处闽地当中,连通着“海上中国”,是迈向海洋文明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这条古道,德化瓷走上了宋元中国海洋商贸的历史舞台。 古道夕阳 我们不妨从一间不起眼的山间小庙说起。在德化县城南郊的龙浔镇丁墘村凤翥山下有一座福崇宫,宫殿式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雕梁翘脊。殿内主龛供奉“天上圣母”妈祖圣像,每年妈祖诞辰日和升天日都会举行祭祀典礼。当地传说福崇宫始建于宋元时期,周边张、林、刘等姓氏族人施资鸠工兴建。妈祖是海上守护神,为何在偏远的山城德化也会有座妈祖庙呢? 福崇宫所处的龙浔镇曾是德化历史上著名制瓷中心,“瓷帮古道”就从此经过逶迤向南。根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唐末五代其先祖颜化著作《陶业法》、绘制《梅岭图》,陶瓷生产制作技艺以文字图像形式流传后人。颜化是德化瓷业史上有载的最早技艺传承者,龙浔地区也成为中原制瓷工艺的重要输入地。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泉州纳入大宋版图。宋廷为了加强泉州与内地的联系,专门开辟了从泉州到延平的南北驿道,德化境内设置龙浔、上壅两驿。德化与县境外的交通更加安全便捷,从此有了相对畅通的出海通道。依靠这条官方驿道,德化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大放异彩。“德化窑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在海洋文明冲击下发展起来的,是海洋的诱惑带来了一次次改革创新,使它声名远扬,从而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位置。”(《中国德化瓷史》)“瓷帮古道”连接着窑口和港口,如果说时代催生了德化瓷,那么这条古道则成就了德化瓷。 “福崇宫”大概保留了她最初的名称。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朝廷敕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福崇”即“崇福”的倒置,如果推测属实,该庙建造年代应该在妈祖受封后不久,即南宋乾道年间。此时期正是德化瓷蓬勃发展的时期。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这一年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赵宋王朝在泉州设置福建路市舶司,泉州地区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泉州港日益繁盛的海外贸易,给德化经济开发带来了全新机遇,德化瓷即此乘势而起。 背海立国的南宋,国家财政更加依赖海外贸易。嘉定十二年(1219年),朝廷“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两宋时期,王朝国家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一以贯之。迄今发现的闽南地区宋元窑址74处,德化一隅独占42处,可以想见往日繁盛。无数的瓷器从龙浔驿中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外。为了给沿线瓷帮提供心灵依托,福崇宫就在此时期应运而生。 德化的海神信仰不止福崇宫一处,同样地处龙浔镇的高阳村还有碧云宫、福埕宫、长福宫等庙宇,皆供奉第一代航海保护神通远王。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众多海神庙宇遍布于古道沿线。这是古道远去的背影,仿佛还可以听见往日喧嚣。 无问南北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的一个秋夜,永春县剧头铺的驿馆来了一位青年儒生,投宿后向铺丁索借了一本《孟子》。此人正是主簿同安的朱熹,正欲前往德化公干而路过永春。 这年七月,朱熹三年任期已满,本可以卸职回乡,怎奈候任官员迟迟未到,只得继续留任。落宿的剧头铺,位于连通永春、德化南北驿道之上,正是“瓷帮古道”重要节点。再一路往北,可以通往武夷山五夫里,那是朱熹的家乡。深山的初秋已有寒意,朱熹夜不能寐,写下了七绝《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按:五年似为三年之讹)。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恐怕不只是寒意使然,还有近乡的情怯。朱熹羁旅思乡之情为永德两县留下了千古诗篇,此时此地此景永远定格。这是“瓷帮古道”上南来北往行人的缩影。 历史上“瓷帮古道”有南北两线,南线经由永春,从泉州港出海,抵达东南亚各国;北线从尤溪、永泰走闽江水运,从福州港出航,经由浙江宁波中转,出口到东北亚朝鲜、日本、琉球等地。南北两条古道,分别连通着晋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两大水系奔流向东,注入台湾海峡。 德化地处闽中要冲,行政建置曾摇摆于福州与泉州之间。唐贞元年间,永泰县归义乡析置归德场,隶属于福州,这是德化地区最早的建置。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归德场升为德化县,仍隶福州。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德化县区划扩大,改隶泉州,延续至今。行政建置的南北摇摆,本质上是为了找到最佳出海口。正如后来历史那样,德化瓷因泉州港而迅速崛起,历史命运却未受泉州一港限制。 历史的秘密就在“瓷帮古道”南北两线的布局,为德化瓷的出口赢得了历史主动,不因出海港口的开禁、兴衰而受连累。根据郑柳婷研究,宋元时期,德化窑口大量分布在德化南部,瓷器外运主要依靠古道南线。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移置福州,泉州港逐渐衰落,而厦门港则日益兴起,厦门、福州成为明清时期德化瓷外销的主要港口。此时期,古道北线承担了大量瓷器外运的任务。这些瓷器被输送到福州永德会馆,供中外商人采购。“瓷帮古道”无论南北两线,都以海洋为目标。如果说海洋是德化瓷的母体,那么古道则是她的脐带,无问南北。 1907年,日本陶瓷匠人北村弥一郎奉命来华考察陶瓷业,在德化实地调查后发现,当地交通极为不便,必须翻过陡峭山路才能外销,“运输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往厦门的,另一条是往福州的。往厦门的运路是,从德化到永春走陆路一天,然后从永春往码头,河水多的时候用船走,河水不够的时候选陆路走大概一天半,最后从泉州码头船运两天至厦门。从德化到厦门总共需要四天半的时间。另一条往福州路线,从德化往嵩口陆路走三天,再从嵩口船往福州又走三天,总共需要六天”(《清国窑业调查报告书》)。 北村氏大概是“瓷帮古道”最早关注者,以往旧方志只有片言只语。清末时期“瓷帮古道”仍然延续了南北两线的格局。然历史大势已去,无论南线还是北线,两条古道均未能挽救德化瓷没落的命运。 山海相依 清道光二年(1822年)1月14日,借着腊月东北信风,一艘满载德化瓷器的巨型帆船“泰兴”号从厦门港启航,驶向了巴达维亚港(今印尼雅加达),随行的还有2000多名乘客。 “泰兴”号在南海一路顺风相送,大家都在享受海上的煦日和风。进入今马来西亚东部海域后,为了躲避周边海盗,船长游涛科临时决定,调整既定航线,取道加斯帕海峡。没有人知道,这将是一次灾难性的决定。 加斯帕海峡暗礁险滩密布,一直都是海上事故高发地,“泰兴”号也未能幸免,在缺乏航海导引情况下不幸触礁沉没。1000多人罹难,无数香料、丝绸、茶叶和瓷器沉入海底,伤亡超过了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一个多世纪后的1999年,探险家迈克·哈彻根据历史线索,在相关海域发现了“泰兴”号,35.6万余件德化瓷器被整体打捞出水。“泰兴”号成为海洋考古中发现的最大中国古代帆船,也是出水完整器物最多的沉船。 可以想象,这些瓷器最初的一公里是在德化古道上走过的,它们穿越莽莽群山,奔赴万里海涛,却没能抵达山海旅程的目的地。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泰兴”号沉没18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古代帆船就此从海上永远消失,“泰兴”号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后“帆影”。 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历史却没有终结。我们回望德化古道,知道历史如何走来,更要思考如何走向未来。德化瓷一出场,历史命运就与海洋永远相连;德化瓷的辉煌,无疑是山海联动的结果;德化瓷的现代转型,依然走在山海联动的历史延长线上。 自有文明以来,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中国有着山海交互为用的文化特质,而德化就处在山海联动的中间地带上——一条山海过渡地带。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又有多种自然地貌,其中有一条山地与滨海的分界线,即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一线,把福建区划为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两种地貌特征。东部沿海属于“海上中国”的一部分,西部山区属于“陆上中国”的一部分,中间地带则相对模糊。这条分界线上的柘荣、周宁、屏南、古田、闽清、永泰、德化、永春、安溪、华安、南靖、平和等县份,处在不山不海、即山即海的过渡地带上。 从“瓷帮古道”的观察可知,德化应当属于“海上中国”的一部分,分界线上的其他县份应该也有此属性。无数条“德化古道”把滨海与内陆连接起来。山海过渡地带的山居人群,其生计模式依然受着海洋影响,思维方式也打上了海洋烙印。山中的德化瓷,追逐海的波浪,构成一个山海交错、海主陆从的历史空间。 作为方法的“海上中国”,不只是“从海上看中国”,还可以在山中看“海上中国”,这才是完整的历史中国。我们从德化古道出发,发现了内陆山区人群的海洋生计和信仰生活;我们从德化古道出发,发现了德化瓷绵延千年的历史密码;我们从德化古道出发,发现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历史结合点。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