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3-10 10:22:27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消费帮扶。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省坚持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着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山与海、城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两会期间,福建日报邀请4位代表、委员参加“圆桌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许光园:产业振兴富百姓

image.png

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八一片区党委书记许光园一直把乡村产业发展挂在心上。

许光园介绍说,永安是我省第二大柑橘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柑橘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就是小陶镇。近年来,小陶镇积极探索了“组织联建、三产联营、人才联动”模式,逐步形成了“村村有、户户种、人人享”的柑橘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谈及小陶镇产业发展的成功“密码”,许光园总结了三条经验和做法。

“第一就是组织联建,引领产业集聚。”许光园说,针对大部分农户经营分散、经济效益不高的难题,小陶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人大代表、经销商等组建了小陶特早蜜橘产销协会,并以“跨村联建”为载体,联合多个党支部成立了小陶特早蜜橘产业发展中心党委,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

“第二是三产联营,提升产业效益。”许光园介绍,从拓展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改进经营方式等方面着手,推动柑橘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有效提升了柑橘产业效益。在一产上引导果农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果园并对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改良,保证柑橘品质,达到高产高效。在二产上建设智能分选设备等配套设施,通过公司加工、包装、运输,有效推动特早蜜橘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市场供不应求。在三产上建设交易中心,采取第三方承包经营的方式,与浙商签订长期租赁协议,既保障了特早蜜橘的稳定销售,也为中心带来长期的租赁收益。

“第三就是要人才联动,增强产业活力。”许光园说,为了加快推动柑橘种植向科学管理、柑橘产品向品牌经营转变,小陶建立了柑橘“田教授”“土专家”“果经理”三支队伍保驾护航,每年都会邀请省农科院、农林大学教授到现场指导,还推广了农药喷淋技术、植保无人机联防联控技术。

“城里一套房,村里一栋楼、一辆车不再是梦想。”展望未来,许光园还建议,希望可以从政策层面支持乡村物流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曾云英:乡村旅游激发振兴新动能

image.png

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乡村游热度不减,很多村庄从印象中‘灰头土脸’的故乡,变为许多人追寻的‘诗和远方’。”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岐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云英说。

“人气就是景气,熙熙攘攘总是生机勃勃。”曾云英说,大多数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曾云英表示,乡村旅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但不少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目前乡村旅游精品多以半日游为主,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曾云英认为,乡村旅游的难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不少乡村旅游以经济作物为基础,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作支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这些问题,曾云英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在她看来,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食宿等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并加强与旅行社、研学机构的合作,将文旅研学产品纳入旅游线路和研学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曾云英认为,还可与高校开展合作,引进高校人才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邀请农业科技专家为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解决乡村旅游资金投入问题。

“聚人气、赚财气,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有别样魅力。基础设施强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和美乡村将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希望的田野也将更加充满希望。”曾云英说。

廖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image.png

福建日报记者 朱子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始终心系农业发展。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廖红长期扎根于田野之间,从事土壤与植物根系的研究,运用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为“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她也将一线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整理成具体建议,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廖红近年关注的“再生稻”研究正是这一方向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再生稻”不是一种稻子的品种,而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模式,种一茬可收两季。“当前,全国再生稻平均产量为1466斤/亩,远高于中稻的1040斤/亩,略低于双季稻的1587斤/亩。”廖红说,我国再生稻理论研究与生产技术相对成熟,示范区再生稻周年产量每亩超过1吨,分别比中稻和双季稻每亩增收150元和300元以上,可以有效推动当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益,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经过扎实的调研,廖红发现,在不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将其中适合再生稻种植的2.0亿亩单季稻改为再生稻,预计增产稻谷800亿斤以上。“若因地制宜改种再生稻,将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稻谷产量。”她感慨道。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再生稻技术要求更高、难点更多,种植节点也是环环相扣,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无法精准把控。”廖红坦言,由于技术推广、种植补贴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

为此,廖红提出三个举措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南方稻区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廖红建议,国家应设立再生稻生产专项补助政策,加强再生稻绿色低碳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并安排再生稻生产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再生稻种植模式创建,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生态区再生稻绿色、低碳、优质种植规程及地方标准,建立再生稻示范片。同时,加快推进适宜再生稻收获机械研发应用,突破再生稻头季机械收获碾压减损的问题,降低碾压产量损失。

谢良地: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

image.png

福建日报记者 苏依婕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谢良地认为,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背景下,落实强基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局面。

近几年,我国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谢良地观察到,当前各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程度不一,有的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以县域医共体为抓手,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上来?谢良地认为,需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医防融合和信息化建设,让医共体成为真正的责任共同体,才能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转变患者就诊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市、区)”。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关键在于功能的下延,而非结构下移。”在谢良地看来,要以县域为枢纽,健全完善上下贯通的体制机制,使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同时要注意统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可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辅助诊断系统和远程会诊网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让“信息跟着患者走”,更好支撑患者双向转诊、“上得去、回得来”。“不仅要让重病顺畅向上转诊得到救治,还要让慢性病能够在基层得到诊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谢良地说。

从医多年,谢良地深知人才对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基层全科医生依然欠缺。随着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培育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融合型医疗人才迫在眉睫。”谢良地建议,在推动优秀医疗团队下沉帮扶的同时,需要注重“授人以渔”,并根据县域实际需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个性化帮扶,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同时,要有更多制度上的保障,让更多医生“下得去、沉得住、帮得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