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福建这群人的工作是“放气球”,一放就是几十年!
2025-03-23 09:07:09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如果有一份工作的内容是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刮风下雨 每天清晨、日暮 在全球同步施放一颗气象气球 你会愿意尝试吗? 福建有这么一群人就这么坚持了几十年 今天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 我们登上福州乌山 探访这群“追风者” 追风者的多种挑战 1986年 从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刘祥金 进入省气象台观测科 由此开启了 与福州国家基准气象站的不解之缘 “早期的气象观测,可以说是一份单调且艰苦工作。仅靠一支笔、一本记录簿、一个算盘,来记录气象观测数据。而且不论阴晴雨雪,观测员都要在正点将地面观测的气象数据上传至国家气象数据中心。” 风里来雨里去 雷电交加时更是忙碌 作为一名气象员测试员 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挑战1: 可能遭受“冰雹的袭击” 眼下,正值乍暖还寒时节 在冷暖气流的强势交汇下 强对流天气可谓是福州的“常客” 刘祥金笑称,对气象观测员而言,下冰雹时不仅要坚持观测,还要撑着雨伞到室外捡冰雹回来测量。“我们要测量它们的直径和重量,记录下来。作业时也没什么特殊防护,就是撑着雨伞,如果被冰雹砸到一两下,会有点疼。” 挑战2:雷电相伴 当然 捡冰雹仅是强对流天气里的一个小插曲 气象员的重要职责也包括: 全面维护观测设备 刘祥金介绍说,像蒸发皿等观测设备,遇到强降水时,要倒掉过多的雨水,或进行人工加盖。“一遇上大雨天,我们的衣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湿。” 挑战3:万米高空“听诊” 当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 气象观测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每天1点15分、7点15分、19点15分 气象员都要放飞探空气球 国内外放飞时间一致 一天都不能断、一次也不能错 一颗小小的探空气球 承载着破解天气密码的重任 每次放飞60-90分钟后,飞入2~3.5万米以上的高空便自行爆裂。上升过程中,探空气球犹如CT扫描仪,对低空到高空进行25个等压面的逐层扫描,把不同高度和经纬度的温度、气压、空气湿度等数据通过信号发回地面。气象人员再将实时数据上传至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参与国内、国际气象资料交换。 现在 刘祥金已经 从一名普通的观测员成长为 省气象台观测科科长 多年来 他经历过最原始的算盘计算时代 也见证着科技赋能的新纪元 “顺风耳”“千里眼”…… 黑科技大公开 走进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站 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放眼望去 观测场站里布设了 满满当当的先进气象设备 穿着一身雪白外衣的闪电定位仪,堪称一名“捕手”,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精准记录闪电的发生时间及位置; 头顶一对“大耳朵”的降水现象仪,借助雨滴光学传感器,对毛毛雨、雨夹雪或冰雹,都能精准区分; 长着一对“大眼睛”的激光云高仪通过红外激光遥感,可观测天空云层厚度、云量。 此外,还有观测冰雪天气的电线积冰架、雪位尺以及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 “这一台台自动化气象观测设备好似‘千里眼’‘顺风耳’,能在风云间精准捕捉各类气象要素数据,把各项气象数据每分钟传输至场站主采集器。”省气象台观测科副科长郑文君介绍说。 值班观测员对主采集器数据进行质量把控后,及时向省气象部门数据平台传输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数据支撑,还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一手资料,参与到国际信息交流中去。 随着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如今观测员们每天只需要在8点进行一次人工对比观测,工作强度明显减轻,但也面临新的挑战。 “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我们的工作从和天气数据‘打交道’变成了和设备软硬件‘打交道’。” 不止于此,郑文君说,他的同事们还做起了科研课题,正在研究如何为正在使用的蒸发设备增加功能,让其实现自动控水,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更好地读懂“天气密码”。 从算盘到新设备,变的是技术 不变的是这群“天气翻译官”的坚守 @屏幕前的你 这份“放气球”的工作 你感兴趣吗?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