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龙岩:“三微”治理,做到群众心坎上

2025-04-20 09:13:18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4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士媛 罗小春 通讯员 黄在丰)仲春时节,记者走进龙岩市新罗区南城街道新陂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看到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正实时传输老人的体检数据。73岁的黄奶奶说:“很方便,这个监测系统可以把我的血压数据直接传到子女手机上,让在外的孩子实时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他们也很安心。”

“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新罗区‘三微’治理方法的最大肯定。”听到黄奶奶对社区服务的认可,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感到温暖与满足。

据介绍,近年来,新罗区创新构建“党建+治理+服务”三维联动机制,通过“微党建”强基、“微治理”破题、“微服务”暖心,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新罗区基层治理群众满意度超98%,3个基层治理创新案例获评省级示范项目。

“微党建” 壮大基层力量

“您反映的楼道照明灯问题已处理完毕。”确定楼道照明灯可以正常工作后,西城街道莲花社区网格员小章立即通过“社区e家”智慧党建平台完成工单反馈。“接下群众的问题单子在社区的在职党员中可流行了。”小章说。

“群众把问题上传到‘社区e家’平台,在职党员自主‘接单’解决问题。”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罗区以“党员回家工程”鼓励在职党员回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报到,成为志愿者。如今,已有18496名在职党员在平台上报到,累计解决问题5000余件,满意率高达99.11%。

同时,为了进一步以党建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新罗区还构建了“大党委制度”。

“‘大党委制度’就是要让更多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管理、交通、住建等机关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与社区组成一个“大党委”,全区28名党员处级干部全覆盖包联96个社区(含城中村),担任“大党委”书记,定期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解决社区治理难点问题。

截至目前,新罗区已累计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356次,解决群众困难1200余项。

“微治理” 服务向前延伸

华灯初上,在西陂街道羊牯墩社区议事亭里,20余名居民正为断头路改造方案热烈讨论。“这个方案修改了3次,今晚必须敲定。”社区党委书记傅颖的话得到大家认可。

干群围坐一处,群众说、干部听,群众问、干部答,“居民夜谈会”已成为新罗区各社区(村居)夜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居民夜谈会’既是干群共同议事,达成问题解决‘最大公约数’方案的重要途径,更是零距离倾听民意,实现民生事项‘未诉先办’的重要手段。”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居民夜谈会”已在新罗累计召开133场次,收集问题建议488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391个,成为基层民主协商的金字招牌。

此外,新罗区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向前延伸服务触角,让问题无处萌芽、无所遁形。

“我们利用国家电网大数据技术‘爱心监测’RPA程序,对特殊困难群众的用电量进行智能电表数据监测和远程预警探测,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已通过用电曲线预警成功处置老人突发情况24起。

“微服务” 织密暖心网络

清晨的南城街巷,饶思洁带领着“邻里帮扶服务队”的志愿者再一次准时敲响独居老人的家门。“张大爷,今天血压正常吗?”

饶思洁表示,这支志愿者队伍由社区网格员、热心党员和居民骨干等组成,创新探索“爱心来敲门”机制,通过“敲敲门、说说话、宽宽心、帮帮忙”这种“微服务”,将暖心服务做深做实。

“无论是线上以平台收集群众问题清单,还是线下通过夜谈了解民情民意,最终目的都是给群众提供最切实到位的服务。”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通过综合运用“e龙岩”“社区e家”等线上平台,以及“居民夜谈会”“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等线下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问题清单,新罗区将“微服务”细化为37个具体项目,并构建了包括“邻里帮扶服务队”在内的响应体系。截至目前,共梳理汇总补助对象37类,帮扶项目37个,惠及特殊困难群众152人。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就是要做到群众心坎上。”新罗区委书记张锋表示,新罗区通过实施多维关怀机制,争取实现网格服务零遗漏、社情民意零盲点、为民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共建共享零障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