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肩膀戏的当代“肩”守
2025-04-22 10:09:0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位于闽中的千年古县沙县,每逢节俗盛会流行着这样一种民间游艺活动:一群大人肩膀上顶着稚气未脱的孩童,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只见孩童或锦袍玉带或凤冠霞帔或淡墨疏衣或美鬓垂肩,稳稳当当地站在大人肩上,和着音乐和锣鼓边演边唱,唱则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大人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调整脚步动作,进行台位变换,或疾行奔跑,或腾跃而起,或细步轻移,或屈膝弓步。上下两人配合默契十足,表演细腻逼真。所到之处,无不掌声雷动,分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享有“活木偶”之称的沙县肩膀戏,也称“肩子头棚”“肩头棚”或“肩头坪”,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肩膀戏的起源与福建古代的民俗赛会“妆台阁”有着密切的联系。妆台阁是由孩童装扮成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或神仙,站在如方桌大小的木台(也称台阁)上,由几个大人抬着进行巡游。为了吸引观众,妆台阁逐渐加入唱腔及乐队伴奏,并融入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戏曲表演。由于台阁面积较小,孩童演员行动受限,于是就走下台阁到广场进行表演。但孩童演员身高矮,人群外层的观众难以看见他们,又逐渐演化出由抬台阁的大人肩托孩童进行表演的形式,这便是沙县肩膀戏的雏形。这种表演形式新颖奇特、场地不拘,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快在沙县流传开来。 表演形态上,沙县肩膀戏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个角色的塑造需要两个人的共同配合,可谓是“上角下座,合二为一”。立于大人肩上的小演员被称为“上角”,一般由4岁至8岁的孩童担任,他们不仅负责角色的唱腔,还要担任上半身的表演,包括手部动作、头部动作,以及对角色表情的模仿等。“下座”也称底座演员,指的是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的大人。表演时,小演员直立于底座演员肩上,底座演员抬起双臂紧握小演员的小腿,固定住小演员的身体并保护他们的安全。底座演员和肩上角色的动作同步,底座演员的台步往哪里走,肩上演员的眼神、手势动作就往哪里做。“上角”和“下座”的动作配合协调连贯、浑然天成,再加上同风格、同色系的服装、化妆等衬托,视觉上宛如一人,从而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沙县肩膀戏的唱腔可谓是融汇南北、博采众长。据《沙县志》记载,清朝末年沙县民间戏剧十分活跃,有京剧戏班赛凤韶、凤鸣仪、永赛乐,昆剧戏班赏清轩,南词戏班玉振轩、云韶轩,赣剧戏班雪春园、洛阳春等,戏班争相登台,竞争十分激烈。在生存压力下,各戏班除保留自身拿手的剧种和剧目外,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他们将原有的剧目、唱腔或改良,或移植到肩膀戏这一当时最为“时髦”的表演形式中,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造就了戏路宽广、曲调丰富的肩膀戏。在肩膀戏经典剧目中,《小放牛》《花子过关》等以花鼓调音乐为素材,《卖布郎与豆腐姐》《赶船》以南词音乐为素材,《姑嫂打鱼》以北调音乐为素材,《四郎探母》《黄鹤楼》《平贵别窑》则以京剧音乐为素材。据不完全统计,肩膀戏吸纳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多达10余种,曾有人比喻“一出肩膀戏涵盖半个中国的戏曲曲调”,足见其唱腔之丰富。 肩膀戏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等几个简单角色,主要演出一些文戏和生活小戏,后逐渐发展为改编其他剧种的传统折子戏进行演出。改革开放后,陆续创作编排了一些现代剧目,经过搜集整理,目前流传下来的肩膀戏剧目共计40余出。总体来说,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戏传典”的文学作品,如取材于四大名著的《猪八戒巡山》《张飞断案》,以角色的塑造凸出剧目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以戏诵贤”的民间故事,如《补缸》,教导人们学会谦让等良好品质;“以神喻人”的神话传说,如《七仙洞的传说》《财神休妻》,向百姓传递正义战胜邪恶、勤劳收获幸福等正面价值观;“以戏话史”的历史事件,如讲述闽西北革命游击队司令马刚毅带领战士英勇抗敌的《马司令下山》。 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沙县肩膀戏也曾面临生存困境与传承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传承人的不断努力,“肩膀戏培训基地”“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相继成立,创新剧、传古韵、育新人、承薪火,合力将肩膀戏推向更大的舞台。如今,肩膀戏已成为沙县的一张名片,频频参与文旅交流推介、文化交流展演和乡村惠民演出等活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然而,肩膀戏繁荣的现状背后,也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底座演员续传乏力。近年来,肩膀戏底座演员人数上几乎没有增加,固定人员仅有8个,平均年龄55岁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已逐渐无法满足高强度的表演需求,而年轻一代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学习肩膀戏,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势必影响肩膀戏的传承。二是培养小演员的师资不足。肩膀戏小演员的更新换代较快,一般来说,孩童从开始学习到“退役”,最长周期在4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每两年就要招募新人,开始下一轮的小演员储备。沙县西门幼儿园是目前唯一一所培养肩膀戏小演员的基地,但能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仅有2名,不仅要进行小演员的日常教学,还要负责排练演出、后勤保障等具体事务,工作十分繁忙。三是传承样态的“异化”现象。在传统肩膀戏演出中,现场演唱的唱腔和乐队伴奏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但现在却被“跟着伴奏带对口型”的形式来替代。乐队亦是如此,过去的肩膀戏都采用小型乐队现场伴奏,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现场演出中就再未见到伴奏乐队的身影。如何让消失的唱腔和乐队早日重返舞台,成为当代肩膀戏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历岁月淘洗,肩膀戏早已与沙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娱乐休闲休戚与共,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沙县人的乡土情结,丰富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在肩膀戏的传承故事里,有“择一事终一生”的非遗传承人和底座演员,有无私奉献的沙县幼儿园教师,有勤学苦练的儿童演员,还有保驾护航的家长“后勤团”,他们以肩为台,以戏传情,推动着沙县肩膀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