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闽式立夏养生全攻略:三增三减+祛湿方 八闽中医教你护心健脾防湿热

2025-04-30 13:23:06 王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东南网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王玥)5月5日我们将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万物进入繁茂生长的关键阶段。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需以“心”为核心,兼顾护阳与祛湿。4月29日,福建省卫健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福建立夏节气和福建地域特点,邀请福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知识。  

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钱新春指出,立夏期间,升温快、雨水频、湿气重,南方“湿热”与北方“燥热”并存。运动方面,践行“三时养生法”:晨光初露时,效仿“闻鸡起舞”舒展筋骨,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招式可激活阳气;日上三竿际,学习“高卧北窗”小憩养神,配合印堂穴按摩缓解心火;暮色四合后,体验“步屧深林”纳凉健步,足三里穴位拍打能强化脾胃运化。

饮食方面需把握“三增三减”原则:增酸味(如杨梅、柠檬)以固表敛汗,增苦味(苦瓜、莲子芯)以清心降火,增淡味(冬瓜、丝瓜)以健脾利湿;减冰饮护脾阳,减油腻保心脉,减辛辣防燥热。特别提醒在闽人士: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5%时,当令食材中加入3-5克土茯苓或五指毛桃,可增强祛湿功效。

中医支招应对过敏性哮喘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徐顺贵介绍,立夏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活跃,建议晨起关闭门窗,可用艾叶熏蒸房间净化空气;外出佩戴口罩,穿着长袖衣物防蚊虫叮咬。同时需要同步调整作息,夜卧早起以养肺阴。湿热体质者推荐薏苡仁冬瓜鲫鱼汤清热化湿,虚寒体质用黄芪生姜羊肉汤温阳固表,儿童特应性体质可常饮太子参山药汤调节免疫。日常可饮鱼腥草罗汉果茶缓解气道炎症,晨服姜枣茶增强卫阳抗邪能力。晨间沿肺经拍打配合按揉孔最穴缓解气道痉挛,可以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保健功法调理人体气机。急性发作时点按定喘穴,帮助减轻气促症状。

立夏后进入“冬病夏治”预备期,可用中药穴位贴敷敷于肺俞、膻中等穴,配合隔姜灸大椎、风门穴激发阳气,调节免疫平衡,减少过敏复发。

改善睡眠质量的小贴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徐顺贵介绍,夏季对应“心”,此时心火易亢,加之昼长夜短,阴气收敛不足,容易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烦躁、多梦等问题。他推荐4个中医调理睡眠的实用方法和安神药膳。

1.调节情绪,静心养神

(1)睡前少刷手机,试试冥想或听轻音乐放松。

(2)晚上用艾叶+合欢花泡脚(水温别太烫),帮助引火下行,助眠安神。

2.饮食调理,清心降火

(1)多吃:莲子、百合、银耳(清心润肺安神)。

(2)少吃:烧烤、油炸食品(易上火)。

3.作息调整,顺应天时

中午睡20-30分钟(别睡太久,否则更累),补充精力。

4.适度运动,疏解郁热

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剧烈运动后兴奋更难入睡。

立夏安神药膳推荐

1. 百合莲子羹

材料:鲜百合30g、莲子20g(去心)、枸杞10g、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提前浸泡2小时,与百合同煮至软烂,加入枸杞、冰糖再煮5分钟。 

功效:清心润肺,适合心火旺、口干舌燥者。

2.酸枣仁小米粥

材料:酸枣仁15g(捣碎)、小米50g、红枣5枚。 

做法:酸枣仁水煎取汁,与小米、红枣同煮成粥,睡前1小时温服。 

功效:养血安神,适合虚烦失眠、心悸多梦者。

如何预防肠胃疾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叶彬华介绍,立夏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食物易变质,加上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引发腹泻、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胃肠炎等疾病。她给出了五点预防建议:

1.饮食宜清淡。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油腻、辛辣、烧烤类食物,冷饮、冰镇水果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腹泻。建议常温食用或少量搭配姜茶。也不要过量饮酒,从而减轻脾胃负担。

2.多吃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莲藕等,可健脾养胃。湿热体质可增加利湿清热食材,如:绿豆、冬瓜、丝瓜、薏米、赤小豆等,帮助排出体内湿热。

3.中医食疗健脾祛湿。针对不同体质,建议选用以下几种食疗方,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

四神粥: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煮粥,健脾祛湿。 

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晨起饮用,温中散寒。 

乌梅汤:乌梅3颗、山楂5克、甘草3克煮水,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藿香佩兰茶:藿香、佩兰各5克泡水,化湿醒脾。

4.调整生活习惯

避免贪凉:避免空调温度过低,睡觉时盖好腹部,以防寒湿邪气入侵。清晨或傍晚散步、做瑜伽、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伤脾胃阳气。

5.中医外治法

除了艾灸/热敷,拔罐/刮痧外,可饭后顺时针摩腹(每次10-15分钟),也可以自行按揉内关(止呕)、公孙(调脾胃)等穴位,缓解恶心腹胀不适。若出现频繁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盲目用中药延误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如何吃海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叶彬华介绍,立夏时节的海鲜丰富多样,但部分海鲜因为食物特性,被称为“发物”。她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海鲜种类。一般来说,鱼类性味多属甘平,但要注意鳝鱼性温。贝壳类如蛤蚌牡蛎多数咸寒,要注意蚶属性偏温,其他海鲜如蟹咸寒,而虾性温。性温的海鲜更易助湿生热,因此湿热体质建议选择性味甘平的鱼类,或者凉性的贝壳类,避免温热性质的海鲜,如虾,蚶,鳝鱼。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可选择低嘌呤的海参,海蜇。

第二,要控制食用量。无论选择哪种海鲜,都应适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以不超过100克为宜,避免因过量进食海鲜加重脾胃负担。

第三,要注意搭配。吃海鲜时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如冬瓜、丝瓜等。应避免同时食用辛辣、甜腻、酒类等食物,这些食物易生湿生热,与海鲜同食会加重体内湿热。例如,吃海鲜时喝啤酒,会使尿酸生成增加,易引发痛风,还会加重湿热。

第四,要注意烹饪方式。宜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红烧等,以减轻湿热症状。如清蒸鱼,能最大程度保留海鲜的营养,且清淡不油腻。

立夏节气的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和建议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游立杭介绍,随着雨季的到来,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灾害天气会频发,建议公众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外出要注意交通安全、防范连续强降水导致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潮防霉,在家可使用除湿机、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或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畅通。同时,立夏节气的气温虽然比谷雨升高了一些,但气温仍会反复,昼夜温差比较大,注意增减衣物,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弱多病者更要注意,预防感冒的发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