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泉州:从扬州之域到七闽越地的变迁
2025-05-13 10:02:2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源自程大昌编撰的《禹贡山川地理图》) 新石器时代,泉州地区就有人类聚居生息。1956—1960年,在惠安大岞山,晋江青阳、内坑,南安狮子山,德化尾山、后坪山等地,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证实了这一点。先秦时期,泉州地理“禹贡扬州之域,在周为七闽地,春秋、 战国时为越地”(清乾隆《泉州府志》)。 古人常用“九州”代指中国,《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夏朝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综合物产、人文等因素,将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扬州地域范围大致包括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涵盖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泉州“禹贡扬州之域”。 传说大禹在巡视天下的途中,在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去世,“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夏朝的第六代君主姒少康,“恐禹祭之绝祀”,将庶子由余(号“于越”)分封到会稽山,负责祭祀大禹。这一举措加强了夏朝对扬州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扬州农业经济的发展。 西周时期,泉州属“七闽”。“七闽”不是行政区划的定数,而是出自西周在闽“所服国数也”,这种称法一直延续至北宋末年。“七闽”最早出自西周周公旦著《周礼 夏官 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当时的七闽包括今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其以南一带(包括今温州、台州、丽水、衢州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梅州,江西东部一带。唐代贾公彦著《周礼疏》中提到“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清嘉庆,晋江人蔡永兼在《西山杂记》对“七闽”作新的解释:“福建省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蜒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 随着历史的演进,泉州的隶属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泉州属越国地,土著分散居住在今泉州各地。越国的前身是“于越部落”,故又称“于越”。东晋时期,贺循(会稽郡山阴县即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其后裔允常与吴王阖庐有怨而相互攻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允常去世后,“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国后,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国、晋国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清乾隆《泉州府志》载:“至勾践灭吴,尽有东南之地。” 公元前333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齐国说客所误,“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史记》),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部分越国老百姓南下,留居今泉州各地,与土著融合。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勾践之后,“六传至无彊,灭于楚,其族子散处江南海上,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此时,楚国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先秦时期,泉州尚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未被纳入夏、商、周王朝或其他强大政权的有效统治和开发体系之中。清乾隆《泉州府志》载:“三代之时,九州而外所弃地居多也,何有于泉。泉之北山,传有朱翁子寨,其是否不可知。” 泉之北山,即今泉州的清源山,又因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传说大约在夏商周时期,清源山上建有朱翁子寨,真实性难以确定。后人认为朱翁子即朱买臣,但朱买臣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汉书·地理志》记载朱买臣任会稽太守期间“治泉山”,后人将泉州的“泉山”与会稽“泉山”混淆致误。 2016年,清源山摩崖石刻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该区域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至商周之际,恰好与“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国后,部分越民南下,留居今泉州各地”(《泉州市志》)的时间节点吻合。 (作者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