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构建“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良性机制 耕者“腰杆硬”丰收“底气足”
2025-05-17 08:21: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罗源县通过构建“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提升种粮大户积极性 耕者“腰杆硬”丰收“底气足” 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初夏时节,隆隆的引擎声在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的水田中响起,农民正开着旋耕机徐徐前进,完成插秧之前的整地溶田工作。近年来,罗源县耕地抛荒撂荒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转农田复耕的种粮大户已突破百户,他们流转整合了总面积超2万亩的零散土地。 为何这些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如此之高?今年以来,依托国家粮食生产惠农政策,罗源县推动土地流转整合、普及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推广“一种两收”再生稻等三大举措,构建起“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抢抓农时忙农事,罗川大地的田间处处满溢着新希望。 流转千亩地 加速农田宜机化 “今天太阳很大,要注意防晒和补水。”正午时分,起步镇种粮大户黄培亮依然在稻田中劳作。记者来时,他正配合几位雇来的村民,将一筐筐育好的秧苗从路边搬运到插秧机上。 据了解,这些地块早年主要用于种植利润不高的蔬菜,由于收益较低,无人管养,已经接近荒废。“把土地白白搁在那里,实在是太可惜了。”黄培亮说,为了让这些土地物尽其用,他走家串户动员撂荒农户流转承包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今年初到现在,他从8个村的村民手中流转整合了1000亩零散的地块。 罗源县山多地少、农田分散,且大部分是不易耕作的山垄田,土地利用率较低。加上如今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农业人口减少,导致农田抛荒现象屡见不鲜。 为破解耕地抛荒撂荒问题,罗源县积极培养种粮大户,推动山垄田复耕。县里每年出台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措施,对抛荒撂荒耕地整治后用于粮食生产的,予以每亩600元的补助。2020年以来,县级财政累计投入粮食生产补助资金超3000万元。如今,全县流转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43户,流转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14户。 流转整治后的土地平坦宽阔,成为农用机械大显身手的舞台。但对于不少农户来说,购买新设备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让种粮大户敢投入、愿种粮,罗源县精准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农户如果购买了列入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县财政将根据农机种类和厂商提供相应的补贴,部分农机补贴高达30%。除享受农机补贴外,县财政按照农机补贴额的一定比例标准,再予以20%补助或60%贴息补助。 这让黄培亮尝到了“甜头”。他于今年购入了旋耕机、插秧机与植保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依靠这些农机,一天能种80亩地,再花半个月就可以把这1000亩地全插上秧。而且,与雇人插秧每亩300元的花费相比,现在的成本足足节省了一半。”黄培亮的助理蔡凯城说。 保险来兜底 遭受天灾心不慌 无人机飞在农田上,喷头均匀地洒下农药,看着这幅情景,飞竹镇叶玉冰农场负责人叶玉冰露出了笑容。 水稻种植并非时时都与喜悦相伴。地处沿海的罗源县,深受台风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去年9月下旬,多场台风冲击罗源,持续肆虐的强风和暴雨造成叶玉冰农场内的大量水稻倒伏,损失不小。 这在罗源并非个案。由于夏秋季的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经常造成水稻减产,导致许多农户不愿种粮。 如何破题?罗源将目光放到了普及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上。据悉,原先的农业保险只能保障化肥、种子、地膜、农药等水稻种植时期产生的直接物化成本,每亩的保额为500元。而完全成本保险是一种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总成本进行保障的农业保险,它保障的范围不仅包括直接物化成本,还涵盖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能够弥补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造成的亏损。 去年,罗源县开始推广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费由中央、省、市、县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只需承担保费的20%,且每亩保额达1000元。 有了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障,叶玉冰也有了坚持大规模种粮的信心。去年受灾后不久,承保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与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来到叶玉冰农场,仔细评估水稻损失情况,综合考虑生长期、种植损失率与受灾面积比例,与叶玉冰协商赔偿费用。不出10天,叶玉冰就拿到了总计34万元的补偿。 “这笔钱为我补上了损失,让我有了扩大生产的底气。”叶玉冰说,有了完全成本保险的兜底,她今年将种稻面积稳定在了4000亩。 “2024年,罗源县水稻受灾面积3215亩,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共计赔款金额221.75万元。有了保险的兜底,我们能够确保种粮群众不亏损,有钱赚。”罗源人保财险公司经理陈锴说。 为种粮大户提供的保障,不只有完全成本保险,据了解,去年,罗源县出台《关于扶持罗源县种粮大户的五条措施》,对种粮大户予以金融信贷支持,最高授信额度达到100万元,同时大力支持育秧中心、碾米厂、农机服务队的建设,多措并举,为水稻种植“保驾护航”。 推广再生稻 一种可两收 走进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的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只见该合作社负责人于国胤正行走在育秧机之间,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培育20天后,这些秧苗将被送至临近乡镇进行栽种。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罗源只适合种植单季稻,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为此,罗源开始尝试推广“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头季水稻于八月下旬收割后,保留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在60到70天之后便可以迎来再生季。再生季水稻生长周期短,生长期间温差大,收获的稻米质量更佳、口味更好,一斤市价可达4~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去年我们试种了20个香稻品种,经过综合比对,筛选出3个适合在罗源大规模种植的品种。”于国胤一边说着,一边将一盘“甬优1540”品种的秧苗拿到记者眼前。“试种的头季,该品种的亩产就达到650公斤,再生季达400公斤,是今年春耕期间罗源县重点推广的‘明星种子’。” 据了解,罗源县于今年春耕期间推广种植了1500亩再生稻,相较于原本亩产约550公斤的单季稻,一年将增产约75万公斤。 在好种子向好收成转化的过程中,栽种技术的升级尤为关键。春耕备耕期间,罗源县积极协调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再生稻领域的专家到罗源的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对再生稻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栽培指导。 “不久前,由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林文芳领衔的师生团队来到北山湾为我们提供指导。我向她请教了不少自己在选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她都一一为我做了解答。”黄培亮说。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