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皂隶舞的威仪
2025-07-08 08:52:5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据《莆田县志》记载,莆田皂隶舞雏形为唐宋时期地方祭祀活动中的傩礼,其根源则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傩舞。傩舞作为古代驱邪逐疫的宗教仪式,以面具、舞蹈和音乐为载体,体现了“人神鬼”共存的原始信仰。皂隶舞由西汉傩舞演变而来,保留了“驱鬼避疫”的核心功能,并融入了地方特色。2009年,“麟山宫皂隶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皂隶舞的演变过程可分为明清定型期、近代转型、传承创新3个阶段。明代莆田民间庙会兴盛,皂隶舞从宗教仪式发展为节庆表演,动作程式化,形成“开道”“巡游”“驱邪”三段式结构,并加入地方戏曲元素。表演部分通常分为“请牌”“开道”“收牌”3个部分,请牌即旗牌官挥动令旗,皂隶从队列中请出烛牌,并伴随锣鼓声完成动作;开道即皂隶们按队列左右舞动,手持竹杖开道前行,动作整齐威武,表现肃穆气势;收牌即绿面皂隶独舞收回烛牌,标志仪式结束。 表演队伍由旗牌官、皂隶(通常4~8人)、八班(随从角色)及乐队组成。皂隶头戴狰狞面具,形象粗犷神秘,表演伴随传统打击乐器的合奏,以及“威乎乎”的呐喊声,增强仪式感。 皂隶舞的动作刚猛遒劲,以跺脚、跨步、甩臂为主,模拟衙役威仪,体现“力”与“势”。以“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为基本动作,强调横向流动的线条,动作简练古朴,如“进退反复”“踢跳”“拍望”等,带有傩舞文化的原始风格。队列阵法采用“八卦阵”“长蛇阵”等传统阵法,体现军事化仪仗风格。 在服饰方面,皂隶身着黑衣红裤,头扎红巾,手持法器皂隶板(木制令牌)与火把,服饰纹样融入莆仙戏蟒袍元素;佩戴青面獠牙木质面具,象征神格化身份,面具制作技艺为莆田独有。 表演节奏鲜明干练,动作粗犷威武,兼具力量感与造型美,如群舞“开道”时的整齐划一,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气势。面具与服饰的夸张设计,强化了表演的视觉冲击力,青面獠牙面具和五色纸丝花头饰象征着勇猛的驱邪力量。音乐以莆田十音八乐为基础,锣、鼓、钹等打击乐主导节奏,曲牌《皂隶令》为专属配乐。 皂隶舞中面具与服饰的狰狞美感、队列变换的几何构图,形成强烈的仪式化视觉语言。通过舞蹈,可直观感受莆田信俗文化圈的多元信仰体系。夸张的肢体语言与急促鼓点,传递出驱邪纳吉的集体心理诉求。 皂隶舞作为元宵等节庆核心活动,以宗族为单位组织表演,承载闽中汉人移民史记忆,是中原礼乐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融合的活态见证。其“人神共娱”模式为传统民俗现代化提供样本,彰显非遗活动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 莆田皂隶舞的传承方式与传承主体,体现了传统民俗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皂隶舞的传承主要依靠宗族与社区代际传承,长期依托莆田地区的宗族网络和村落社区。例如枫亭镇麟山宫的表演队伍由村社宗族主导,成员年龄跨度从30岁至70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在家族内部或村落中延续技艺。元宵巡游等民俗活动也成为传承的重要载体,村民通过参与表演强化文化认同,如枫亭镇朱寨的表演队伍由村民自发组织,38个自然村数千人参与巡游活动。 皂隶舞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如老龄化与年轻群体参与不足。尽管当地通过非遗培训班和传习所留有一定的传承培训机制,但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莆田乡村年轻一代人口持续外流,导致皂隶舞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加剧了老龄化传承主体的结构性矛盾;在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部分村民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担忧:过度舞台化的改造,会在不经意间让原本纯粹的仪式内涵被日渐削弱。 在民俗活动的创新之路上,平衡本真性与创新性成为一个关键命题。像“请牌”这一庄重的仪式承载着先辈们对“神灵”的敬重与祈愿,“开道”则遵循着古老的规制,彰显着特定的寓意,这些核心仪式是民俗活动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增添现代元素丰富表演形式,比如融入现代音乐、舞蹈编排,让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在皂隶舞的非遗传承过程中,资金匮乏与技术受限成为两大棘手的难题。以面具制作和服饰复原两个传统工艺为例,它们深深扎根于手工技艺的土壤,每一个面具的诞生,都离不开工匠们手持刻刀精雕细琢,从选材到塑形,再到上色装饰,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心血;服饰复原同样如此,从丝线的挑选到一针一线的缝制,传统的技法讲究细腻与精准,力求还原历史的风貌。但也正因如此,对人力的高度依赖以及漫长的制作周期,使得这些传统工艺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成本带来诸多困境,传承往往因资金短缺而难以运转,购买高品质原材料也变得捉襟见肘,这些直接影响到皂隶舞的传承。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皂隶舞对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经济、体现乡村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传承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承人才的断层以及传播渠道的局限等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传承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和教育普及、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等多元路径,皂隶舞的传承发展或将迎来新的契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