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福建将构建“1+N”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2025-08-13 09:52:52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托育服务规划布局。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近便利原则,加快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到2026年,每个设区市和80万以上的人口大县均应建成1个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公办托育机构,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托育点或亲子小屋。到2030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支持保障措施基本健全,托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家庭托育成本有效降低,基本满足群众普惠托育服务需求。

加大普惠托育支持力度。落实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根据托育机构类型和运营情况等,建立更加精准的普惠托育运营补助制度。

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在托育产品研发、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持品牌托育机构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托育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居住区配套托育服务场地、土地、房产等各类资源,多方式提供普惠、多元、优质的托育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办2—3岁托班。在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办托班招收2—3岁幼儿。公办幼儿园附设托班的,其托班幼儿数量可作为申请配备教职人员数量、岗位设置依据。

支持用人单位办托。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人数较多的集中办公区、医疗机构、学校、产业园区等,通过自办、联办、公办民营、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职工和周边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托育服务。支持各地持续开展本地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推荐申报工作。

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现有设施、场所等公共服务资源,围绕15分钟生活圈目标,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房屋场地拓展社区托育服务。优化长者食堂功能,探索“长者食堂+托育+学堂”融合运营模式,整合老年助餐、婴幼儿托育等服务,构建“老幼共托”一站式场景。

积极拓展农村托育服务。鼓励乡镇(街道)通过公建民营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居住相对集中、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村社区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试行建设一批以乡村医生、家庭健康指导员为主的家庭照护指导队伍,对居住相对分散、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提供入户指导服务。

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收费政策。公办托育机构、社会办普惠托育机构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班收取的保育费、住宿费(仅限寄宿制)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机构收取或代收的伙食费、材料费等其他服务费收费标准由机构依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确定。保育费标准可区分不同班型、服务类型制定。公办幼儿园托班收费按照现行相关规定执行。

大力推进医育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各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营。鼓励妇幼保健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建设和运营费用按规定列入单位年度经费预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托育机构作为签约对象签订服务协议,指导机构共同做好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

加强托育服务人才培训。鼓励托育机构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支持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将保育师、育婴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托育服务相关工种列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急需紧缺工种,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或方向课程,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加强托育服务综合监管。建立托育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托育服务监管体系,指导成立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协会。对托育机构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开展全省托育机构示范园创建工作。大力提升托育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智慧托育建设。发挥计生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记者 潘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