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 村里来了“银龄人才”

2025-08-16 08:49:41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全省近3000名退休专家、干部重回乡村振兴的舞台

村里来了“银龄人才”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7月19日至20日,台风挟骤雨扑向屏南,记者跟随82岁的退休老教授王秉安,踏进被群山环抱的“中国红粬黄酒之乡”——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

甫入村口,黄酒气息扑面而来。穿行于蜿蜒巷道,王秉安向记者讲述村庄的点滴变迁:“黄酒文化广场原本是几家有争议的宅基地,后来在村干部的调解下才得以建成;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前面的广场,以前是荒废坡地……”

今年是王秉安扎根北墘村、投身乡村振兴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他和历任乡村干部并肩作战,让小山村因“酒香”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位口袋里常备速效救心丸的老人,风雨兼程的坚守,正是“银龄人才”扎根乡土、发光发热的缩影。

一个人的风雨兼程

王秉安是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原所长,主持过多个县、乡的发展战略课题及两岸地方特色文化社区课题,尤其喜欢考察研究乡土文化。2015年,应好友、时任福建江夏学院党政办主任韦信宽的邀请,他走进屏南。北墘村的黄酒文化让他印象深刻:“屏南人有‘人生三杯酒’之说,出生、结婚、离世都离不开酒。北墘村尤甚,家家户户冬至酿酒,酒香早已融入村民血脉。”

2016年冬至,王秉安应邀参加首届北墘村黄酒文化节。那个夜晚深深烙在他心中:灯火通明的村庄,蒸腾的水汽氤氲着糯米的甜香,纯朴的村民热情拦下每一个过客品尝——谁家今夜糯米被吃得多,今年的酒就会酿得格外香醇。

“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走个性化、差异化道路,内生驱动力是关键。”看着眼前热烈的场景,北墘村的振兴之路在王秉安心中有了轮廓。

王秉安细细梳理北墘村黄酒文化,赋予其10个维度的具象化体系:人生三杯酒、以煴正味、夏粬冬酒……他为北墘村黄酒文化产业体系谋划了蓝图,包括黄酒酿造、黄酒文化体验、黄酒文化景观,以及酒菜肴、酒文创等延伸产品。

“振兴乡村,产业是基础,凝聚人心的精神内核也不可或缺。”在王秉安的引导下,村民热烈讨论,最终将“孝”提炼为村庄之魂。他进一步将其升华为“忠孝文化”,并拆解映射到郑公桥、苏罴碑、慈孝园等10个具体事物上;挖掘出村里的“忠孝榜样”,陈列进他协助打造的北墘村乡村振兴故事馆,用身边人身边事来传播正能量。他还带着志愿者在村里绘制黄酒墙绘,设计北墘村特色LOGO和导览体系,为黄酒文化节策划节目,让黄酒文化和忠孝文化有了更多载体。

看着小山村越来越好,原本缺乏凝聚力的村民开始愿意为村里作贡献。村口竖起了石碑,酒坛作花盆,碎瓷片装饰墙面;黄酒广场、黄酒文化馆、黄酒技艺体验馆纷纷建成;北墘村黄酒文化节更成为十里八乡的狂欢节。

如今,王秉安已是北墘村的“荣誉村民”。“北墘村越来越好,就是我奋斗的动力。”10年来,王秉安往返于福州、北墘两地的车票已有厚厚一沓,无声诉说着这3000多个日夜的奔波与牵挂。

一群人的润物无声

村民吴善寨经营农业公司3年了。这3年,他深切体会到“做农业很难”。

“我们公司以‘我在屏南有亩田’项目为核心,开展农产品定制化托管服务,但目前项目模式不够稳固。虽然屏南种田的人很多,但是认领数额却在缩减。”吴善寨意识到,光靠认领不行,必须探索更加可持续的模式。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今年春天,在王秉安的牵线搭桥下,一个名为“稻螺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原院长、年近七旬的退休教授王寿昆带进了代溪镇。吴善寨家的3亩地成了第一块试验田。

6月12日,王寿昆开车把精心挑选的螺种从建瓯运到吴善寨的田里,投下第一波种螺。种螺产下的螺仔满月时,体重就翻了10倍以上。

王寿昆介绍,在“稻螺共生”模式下,水稻为田螺提供阴凉和有机质,田螺则疏松土壤、清除杂草虫害。“以前单种水稻,一亩地一年收入2000多元。‘稻螺共生’规模化生产后,稻谷照收,但卖田螺每亩还能多赚大约3500元。”

现在,王寿昆每月都要到北墘村指导吴善寨投喂田螺、管理水质及鸟鼠害防治。预计今年10月水稻收割时,第一批螺仔可长到商品螺规格。

王秉安告诉记者,接下来,北墘村还将成立“专家小院”。小院里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何志刚的红粬黄酒工作室、福建农林大学旅游学院原院长陈秋华的乡村旅游工作室、王寿昆的稻田综合种养研究室等等。老专家将各展所长,为北墘村的振兴赋能。

今年3月,屏南县代溪镇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25位平均年龄67.5岁的老专家成了镇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前辈们深耕‘三农’几十年,提出的点子既接地气又有远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代溪镇党委书记郑华东赞叹道。

“再上一线”有制度保障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全省每年新增退休干部2万多人,他们中许多人渴望找到重新施展才干的舞台。”省退休干部工作指导中心主任马国标介绍。

鼓励退休专家、干部到乡村建功,各地早有探索。

宁德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鼓励引导临近退休的、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干部到村帮扶,先后选派7批共728名干部变“退二线”为“上一线”,基本实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薄弱村、金牌旅游村等全覆盖。

三明市将“揭榜挂帅”人才引进模式创新应用于农村。政府搭台,让资源好、干劲足的潜力乡村亮出需求“榜单”,由能力突出、心系桑梓的退休人员“揭榜”,以指导员身份包村帮扶指导。

福州市闽清县塔庄镇成立全省首个台胞银龄人才驿站揭牌,32名台胞被聘任为“银龄人才”。他们都是乡建乡创、现代农业、乡村文旅等方面的专家,驿站为他们搭建与乡村振兴项目沟通的平台。

2023年6月,我省正式选聘包括王秉安在内的113位“银龄人才”顾问,并颁发聘书。配套的“四项机制”同步落地:需求对接机制实现精准服务,项目管理机制保障工作实效,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规范运行。

同时,为服务好“银龄人才”,去年9月,省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出台《关于引导银发人才助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工作意见(试行)》,明确要加强“银龄人才”平台建设、建立“银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工作经费保障。

“我们将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和做法,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银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福建模式。”马国标表示,全省有近3000名退休干部投入乡村振兴服务工作。从个体的执着坚守,到团队的协同作战,再到制度化探索,“银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扫二维码看视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