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2025-08-25 09:39: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8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上映,影片赢得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高度肯定。同为抗战题材电影,前者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后者改编自中国渔民冒死救助英军战俘的真实壮举。两部作品于8月登陆海外院线,收获多国观众好评,成为用光影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注脚。 电影是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也是铭刻历史、传递力量的独特载体。纵观全球影史,《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血战钢锯岭》等经典二战题材电影的出现,令欧洲与太平洋战场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欧美主导的二战叙事中,中国抗战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被严重边缘化,以致相关历史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82岁的美国老人吉列尔莫·伊曼纽尔·冈萨雷斯在洛杉矶一家影院观看《东极岛》后表示,这部动人心魄的影片让他不禁想起中国人民在二战中冒死营救美军杜立特航空队队员的历史。冈萨雷斯说,中国人民在二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多西方人不了解,该片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与此同时,尽管国内抗战题材作品数量庞大,却因文化隔阂、叙事差异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因素,罕有成功进入国际视野并引发普遍共鸣的佳作。这种“他者叙述”的缺失与“自我叙述”的受阻,共同导致了中国抗战史诗在国际舆论场中的长期“失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恰逢此时,中国电影也迎来诞生120周年关键节点。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市场增速领跑全球,银幕数量、票房规模、观众基数稳居世界前列,重点档期作品口碑与类型多元性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国际影响力同步拓展。 当纪念浪潮、产业基础与时代使命在此刻交汇,中国电影人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便是其中代表,前者表现尤为突出,不仅票房一路飘红,还收获了来自观众和业内的极高评价,其成功路径为历史题材影视乃至其他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启示。 以小见大,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法则。《南京照相馆》聚焦于一家照相馆、几个小人物,通过“罪证照片”这一微小载体,从普通人物的经历切入,有效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正是这种对个体命运的观照与呈现,成功引导海内外观众走进那段黑暗岁月。此时,历史不再是抽象的记载,而是化作令人扼腕叹息的具象悲剧。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及其不幸遭遇,观众真切感知每个生命被剥夺的沉重与惨痛,更能体悟到“30万”这一数字的震撼。从早年西方拍摄的经典二战影片,到今夏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无不证明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小人物折射大时代,是成就经典、传递价值的叙事之道。 越真实可信,越能直抵人心。为还原历史,《南京照相馆》创作团队深耕海量史料:研读近千万字文献、上万张图片及多语种纪录片,深度考证亲历者口述,力求在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间精准平衡。除了扎根真实历史,影片还以逼真的战争场面震撼观众:突如其来的爆炸、写实的射击与肉搏、没有“光环”随时可能遭殃的主角,无不展现出战争的残酷。这种真实感不仅凸显了敌人的凶残,更让从未经历战争的当代人深切体会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从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者日益凋零,战争记忆愈发遥远,类似作品作为记忆载体的价值将愈发珍贵。 人性光辉,是跨越文化的通用语言。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讲人的故事。那些穿透时空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普遍的人性与情感。《南京照相馆》在揭露侵略之恶的同时,着力刻画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沦陷后的挣扎、觉醒与抗争,自然流露出耀眼的人性之光。影片中的平民并非天生勇者,面对死亡他们亦会恐惧,却在绝境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甚至为了保护同胞、守护真相而选择牺牲。这种“平凡勇者”成功引发跨文化共鸣,在海外首映时令众多观众动容,这也说明,平凡之躯的奋不顾身,远比完美英雄的壮举更触动人心。多名美国人士观影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感人至深,又具有现实意义,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日本侵华战争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部分,见证中国人民为了正义与和平而付出的牺牲与抗争。 影片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精湛的制作水准、演员们对角色的精准诠释以及社交平台的有力传播,这些都是中国故事出海的有益借鉴。 影像的力量跨越国界。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罪行的背景下,捍卫真相既是对先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担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中国故事中的伟大篇章。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类似佳作,以光影守护记忆,以故事增进理解——记住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韧,理解当代中国的奋进与辉煌。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