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从节气诗学看水韵榕城

2025-09-02 09:19:33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陆游在《时雨》中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勾勒人与天地相契的农耕图景,这种“法天地、因自然”的生态智慧在福州这座被古人冠以“派江吻海”“九水环束”的东南都会的水系肌理中已流淌千年。其“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重滨水景观体系的营造,始终遵循着节气诗词中蕴含的和谐共生之道,既以实用智慧回应自然节律,又以诗意匠心构建人与水的精神联结。

福州的山水骨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古人营城智慧的完美叠合。北有莲花峰为屏障,南望五虎山如案几,东凭鼓山扼守江口,西依旗山作为后盾,闽江如青罗带穿城而过。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时,巧妙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将东西两湾改造为西湖、东湖,既解决了灌溉难题,又形成“二湖映三山”的景观基底,这与《时雨》中“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的意境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晋代郭璞在《迁州记》中以“溪涧水来,尽归于海”点明福州水系的地理本质,这种“主楫其客,客住主在”的辩证关系,在上下杭的滨水空间中得到生动诠释:形态丰富的驳岸既是居民汲水浣衣的实用设施,又以“凹凸虚实”的肌理形成富有韵律的水岸界面,如同古诗中“家家麦饭香”的烟火气与“处处菱歌长”的诗意美,在功能与审美间达成精妙平衡。

宋代福州已形成“三横四纵”的内河网络,通过金斗门、观音闸等设施调控潮汐,使“闽江潮信”与“城市血脉”同频共振。蔡襄任太守时疏浚西湖,筑堤设闸,使“湖与闽海潮汐通,所溉不可胜纪”,这种“蓄泄有时”的智慧恰如芒种时节的灌溉节律,既顺应自然又加以引导。今日闽江夜游所见的灯光水影,仍是这种格局的当代延续,江中的中洲岛如绿珠,两岸的灯光倒映成星河,再现了古人“江天夜月”的诗画意境。

桥梁作为水系中的关键节点,更凸显了关系过程的双重性。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构成的“九水环束”交通网络,既实现了“跨水”的物质功能,又通过“观水”“近水”的设计转化为情感媒介。当行人驻足廊桥俯瞰“双江带流”,便如陆游“爱此一雨凉”般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跨越,桥体不再是割裂水岸的屏障,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恰如《淳熙三山志》中“龙骨之声,荦确如语”的拟人化描述,让无生命的构筑物成为传递水韵的生命体。

福州滨水景观的动态活力,恰似《时雨》中“四野皆插秧”的农耕场景,在物质过程中上演着人与水的互动史诗。河道沿岸的商铺酒楼、内河穿梭的舫船、津口埠头的货运往来,构成了持续千年的“水上市井”图景:渔民摇橹的动作、商贩卸货的身影、居民浣纱的姿态,共同编织出“动作者—目标—环境”的生态网络。正如古诗中农人以插秧动作呼应时雨节律,福州人以水为媒的生产生活,本质上是对自然馈赠的创造性回应。

南台岛的码头文化是福州亲水空间生动的注脚。自唐代起,这里便是“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的商埠,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的船形桥墩既抗水流冲击,又方便船只穿行,体现“跨水”与“亲水”的双重智慧。在福州“北城南市”格局中,政治空间(衙署、城隍庙)多居高处,而商业空间(会馆、商铺)沿水而设,这种功能分区与《时雨》中“农居傍溪”的布局异曲同工。

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是世俗空间的精华。建筑以悬挑结构“枕水而居”,观众可在临水廊榭观戏,演员的唱腔随水波传远,形成“声光水”的三重奏。这种空间设计暗合“天人共赏”的理念,与宋代“上元观灯、端午竞渡”的民俗活动共同构成活态的亲水文化。正如明人笔下“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热闹,今日上下杭的手划船仍载着游客穿梭于三捷河,让商贾文化的记忆在水波中流转。

在福州城市景观叙事中,驳岸与建筑的空间转折更显精妙。离岸建筑以“挑于水面”的悬挑结构亲近水体,寺观庙宇沿水岸错落分布,既规避了洪水侵扰,又营造出“枕水而居”的诗意栖居。这种“既取之自然,又敬之自然”的营造智慧,与《时雨》中“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的自嘲式顺应形成跨时空共鸣——不是征服自然的雄心,而是与自然和解的智慧,让福州的滨水建筑成为“人—水—城”共生关系的物质载体。

福州的“八景”文化将亲水景观升华为精神图腾。宋代“西湖胜境”、明代“南台夜月”、清代“闽江潮涌”,这些意象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节气诗,记录着不同季节的水文之美。辛弃疾任福州知州时所作“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将西湖比作未嫁的西施,既写尽湖光山色,又暗合福州“水城”的阴柔气质。

民俗活动则是流动的山水诗,福州人通过时序仪式,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家园,让自然山水成为情感载体。端午闽江竞渡,龙舟鼓声与潮声相合;重阳于山登高,俯瞰“江如碧玉带,城似锦绣盆”;上巳节南湖禊饮,“曲水流觞”的雅趣与《时雨》中“莺衣湿不去”的生机相映成趣。这种植根于民俗的集体活动,恰如《时雨》中“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的拟人化表达,将自然意象转化为情感符号。当福州人在端午时节驾舟逐浪,他们延续的不仅是竞技传统,更是古人“击壤歌虞唐”式的生命欢歌,水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存在,而是承载喜怒哀乐的精神图腾。

榕树作为滨水植被的代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其气根垂落水面的姿态,与古诗中“架藤发幽香”的意境相映成趣,共同构建出“感知者—现象”的心理过程。福州人对榕树的特殊情感,本质上是对“水养万物”生态哲学的集体认同。

从晋子城到唐罗城,从宋外城到明清府城,福州的亲水景观始终遵循着“象天法地、因地制宜”的法则。从郭璞笔下“千载不杂,世代兴隆”的愿景,到今日上下杭修复工程中对历史水岸的保护性重建,福州的滨水景观始终践行“三山藏秀气,两塔锁烟霞”的格局提醒我们:这座城市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对自然的改造力度,而在于如《时雨》所咏叹的那样,始终保持着“因自然而利导”的谦卑、“与万物共呼吸”的敏锐。当现代城市在扩张中不断叩问人与自然的边界时,榕城水韵中流淌的和谐之道,或许正是最珍贵的答案。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