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山海浩气 八闽薪火|85年等待 英烈魂归陵园

2025-09-03 08:14:00 作者:萧镇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9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谢汉杰 欧东茵 发自漳州市东山县的现场报道)

9月2日上午,东山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祭奠抗战烈士活动,在东山抗战烈士陵园举行,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抗战烈士脱帽默哀,行三鞠躬礼,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

作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和抗战胜利纪念日,这里都会开展祭奠抗战烈士活动,重温抗战时期东山军民同仇敌忾、屡次击退日本侵略者的壮举,追忆抗战烈士在这一片土地上留下的故事。

“这位是朱九,拒绝给日军船只引航倒在敌人的刺刀下;这位孙忠班长遭到日机扫射,血染沙滩,牺牲时不满30岁……”面对眼前一块块墓碑,现年81岁的东山县政协原文史员陈炳文如数家珍,“这位名为范仲良的烈士是7月份刚迁入东山抗战烈士陵园的,加上他,这里共长眠了367位抗战烈士。”

范仲良何许人也?为什么近期才迁入陵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原来,85年前,在东山岛第三次与日寇的大规模作战中,一位安徽籍排长在白埕村阻击战中壮烈牺牲,被村民安葬于荒野外。

2020年2月的一天,陈炳文在铜陵镇偶遇家住白埕村50多岁的林阿顺。无意间,林阿顺提到,白埕村外还埋葬着一位当年英勇牺牲的排长,村民称其姓“高”。早年间每逢清明节,有些老人会自发前往扫墓祭拜,可随着这些老人去世,如今已无人知晓“高排长”的墓址。

2020年4月初,以东山三次抗战为题材创作的报告文学《七副碗筷》的作者吴玉辉,在东山召开审稿会。应邀参加的陈炳文提供了白埕村这一重要素材,引起了吴玉辉和参会者的关注。随后,东山县委宣传部组织陈炳文、许培斌、林定泗等文史员赶到白埕村。在村干部的指引下,他们在村东面一座沙丘的木麻黄树下,终于找到了“高排长”的墓地。

清理后可见,竖立的墓碑上写着姓名“花仲良”三字,碑文显示:“陆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旅第四四九团第一营第三连少尉排长,安徽亳县(人),中华民国廿九年二月(1940年2月)”。

经查阅《东山县志》,记载的是“范仲良,四四九团少尉排长”,职务、名字相符,可墓碑上却写着姓“花”,村民为何又称其为“高排长”?

带着这些疑问,陈炳文、许培斌等人认真查阅历史资料,多方求证及多次研究分析后认为,1940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三次与日寇开展大规模决战,范仲良在2月12日的一次战斗中,率领全排战士死守白埕村滩头,壮烈殉国。

之后,东山县委宣传部联系到安徽省亳县(今为亳州市谯城区),通过热心人士帮忙查找、核实,最终确认烈士姓“范”。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初,东山县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范仲良烈士墓迁入东山抗战烈士陵园。

“抗日英烈魂归陵园,我心安了!”在古榕环绕、庄严肃穆的东山抗战烈士陵园,陈炳文在范仲良烈士墓前感慨道。

这场跨越85年的等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烈士英魂终于在这片承载着无数英雄记忆的土地上安息长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