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业兴农,从一粒种开始
2025-09-13 08:43: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永泰县发挥传统制种优势,培育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 旺业兴农,从一粒种开始 东南网9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通讯员 黄绍坚 陈邦烘)进入9月,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刚刚结束制种玉米收割,种子加工厂机械轰鸣,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排队”烘干。 大洋镇被誉为“种子之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村民肩挑种子走南闯北售卖,“大洋种子”口碑逐渐传开。目前,全镇有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种子产业,创办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近500家。2023年,大洋镇被评为“福州市种子产业强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永泰县通过龙头引领、延伸产业链条,高质量打造种业强镇,建设玉米、水稻、辣椒、空心菜、萝卜制种基地。仅玉米制种,就带动村民增收超300万元。 “国优”品种诞生 “全国十大优秀甜加糯玉米品种”、“十佳甜加糯玉米品种”、进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名录”,这些名头均属于一个品种——“万农甜糯158”。该品种由大洋籍企业万农高科集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共同选育,具有籽粒白色、香甜软糯、皮薄无渣的特点,种植熟期早,产值更高。 过去,我国玉米种植区域限制明显,传统品种对积温和光周期高度敏感,以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为主,难以跨气候带种植。“2014年,我们从蔬菜种业跨界进入鲜食玉米领域,发现市场有‘南甜北糯’的分割格局,缺乏既能满足消费者口感需求,又能适应多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万农高科总经理汪文滨介绍,为了抢占这块市场,公司组建了鲜食玉米育种团队。 育种是“高科技活”,单凭一家跨界经营企业显然不行。万农高科成立了育种研究院,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了“企业主导、科研支撑”的协同模式。2018年,“万农甜糯158”诞生,随后立即进入严格的区域试验。 汪文滨告诉记者,先期试验区域覆盖了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四省。公司从小范围示范地开始种植,在种植表现好的片区开展观摩会,邀请种植大户、经销商参评,通过认可后从第二年开始小规模试种。如此反复,直至获得国家级审定,才意味着推广种植成功。 凭借较强的适应性,目前“万农甜糯158”已覆盖全国玉米主产区,2024年累计推广面积突破500万亩,年种子销量超100万公斤。“一方种子种南北,‘万农甜糯158’推动了我国玉米种植版图重构。”汪文滨自豪地说。 如今,万农高科拥有国家级审定玉米品种30多个。2023年,永泰县招引万农高科玉米育种制种基地落地大洋。基地面积1500多亩,年产制种玉米30万公斤,年产值达3000万元。 联村抱团制种 永泰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耕地少而散,鲜见连片田地。种业龙头引进来了,如何提供足够的田地? 2018年,大洋镇探索成立了福州市首个中心村党委——龙门中心村党委,打破村界壁垒,整合3个村的党组织力量,以“中心村党委+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流转土地近2000亩,建设制种基地,推广订单农业制种模式。 以玉米制种为例,企业提前与农户签订合同,并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指导,收获后按照2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远超普通收购价。“我家今年一共种了100亩制种玉米,亩产150多公斤,每亩地有近4000元收益。”制种大户方齐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从4月开始制种,七八月就可以收成,剩下的时间再干点其他活,“日子很有盼头”。 制种玉米收获期,还能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大洋镇康乐村的汪孝平曾经苦于土地零散种不出效益,现在成了玉米育种制种基地的“田间管理员”。“除了土地流转有租金,每年还在20多天收获期干活,一天工钱就有150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老汪谈起现在的工作,很是开心。 联村抱团,不仅富了村民,还硬了村集体的腰杆。“全镇通过各个中心村党委统筹,集约化使用乡村振兴资金,购入现代化生产设备,因地制宜盘活闲置村集体资产,以租赁、流转土地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强村集体自主‘造血’功能,推动18个村协同共进。”大洋镇党委书记叶祖玲说。 种业兴,乡村旺。依托中心村党委集聚优势,永泰县招引乡贤能人回乡发展种子产业,推选优秀人才进入中心村党委班子,充分发挥“头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示范引领作用。 延伸产业链条 走进刚落成不久的万农高科大洋仓储中心,种子烘干房已投入使用,脱粒后的玉米棒堆成了小山。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烘干房6台设备同时启用,日均烘干量可达20吨,可满足制种基地千亩烘干需求。鲜棒真空生产车间进入建设收尾阶段,生产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预计今年底试产。仓储加工车间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届时将用于中转储藏大洋基地物资、全国基地种子等。 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目前,万农高科已构建全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一体化产业。 以企业带基地,以基地带产业。永泰县打造省级引种窗口和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搭建涵盖技术研发、种苗检测、良法展示、成果推荐等功能的种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耕、种、管、收”全环节服务。 同时,当地持续向土地要效益,延伸种业产业链,一季种制种玉米,二季可选种鲜食玉米、高山果蔬、油菜花。如此一来,提高土地复种率的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高山优质果蔬,培育赏花经济,农旅融合发展。 今年5月,永泰县出台《推进种业振兴六条措施》,从政策层面给予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新品种引种推广、种业核心技术支撑、规模种业企业入驻、制种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真金白银”的支持。 “预计明年底,全县制种面积将达1万亩。我们将以打造种业强镇为抓手,加快种业大厦等种子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引进现代化智能农业设施,提升业态创新价值链条,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创、电商等产业有机融合,以‘小种子’培育‘大产业’。”永泰县副县长陈军表示。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