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护国兴邦 功在国家
2025-09-13 10:57:3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整理 初秋,走进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街道程埔头七星巷,阵阵读书声和欢笑声,从一座青砖黑瓦的西洋式百年建筑内流淌而出。这里,是林森公馆。 走上三楼林森事迹展,玻璃橱柜里的书籍、墙上的书法作品,都诉说着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救亡图存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从革命少年到辛亥元勋 林森,1868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闽侯)尚干凤港村,原名林天波,自号青芝老人。2岁时,林森随父亲林道炳迁居福州仓前山土地庙街。1876年,8岁的林森进入美国教会办的培元学校读小学,毕业后进入鹤龄英华书院读书。在1884年的马江战役中,爱国将士及乡民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与清廷政治的腐败、官僚的昏庸无能以致挨打受欺、丧权辱国,在林森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上英华书院外教对中国及中国学生的侮辱,他愤然于1887年肄业,渡海投考台湾的西学堂。 1890年,林森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拔转入台湾电报学堂,次年进入台北电报局工作,因工作十分出色备受各方认可。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息传开后,林森迅速投身到反对割台的斗争中。他集合同学以科学方法制造地雷,组成地雷队,扼守彰化之八卦山,顽强抗敌3个月。 1895年秋,林森回到福建,奔走于沪、粤及日本各地,联络革命志士,从事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兴中会,往返于闽台两岸从事革命活动,并于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借助海关的优势学习新知识,并积极联络福建籍爱国志士,于1903年组建“旅沪福建学生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他率领福建学生会全体同志加入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1909年,林森从上海调往江西九江海关任职。1911年,对于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也是林森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党人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第一枪,紧接着23日,林森就成功策动驻扎在九江的清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起义,成立了九江军政府,由他担任军政府民政长。 随后林森又与吴铁城等,成功说服了黄钟瑛率领的海军举义。这一系列动作有力支援了武昌起义,扭转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林森也由此被称为“辛亥元勋”。 临危受命力主抗战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森当选为临时参议院议长。他亲手组织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法治奠定共和国基础,在当时封建残余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无疑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 孙中山与林森既是革命战友,也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孙中山对林森极为信任,赞赏林森“今先生高才饱学,谦冲为怀,甘为鼓吹家、实行家,此不独个人感激得一知己,尤为全民幸福称庆也”。林森对孙中山极为崇敬,紧紧跟随。孙中山去世后,因政见问题,林森从政治舞台退隐。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国民党内部依然在为谋私利而争吵不休,林森以其“恬退淡泊及其山林隐逸的风貌”“不预闻宁粤任何一方的争议”的超然态度成为当时各派系皆能接受的“国家元首”的最佳人选。1931年12月28日,林森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1936年西安事变时,林森代理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贡献。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在抗日战争中,林森坚定地支持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主张。 1938年3月29日,林森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提出了“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以自拔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的主张,确立三民主义为一般抗战行动及最高准绳,规定抗日的外交政策为“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 在1938年和1939年元旦讲话中,林森从军事、政治、经济、道义、国土资源、国际力量的支持等方面对中日双方国力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日本只能逞于一时,最终必然失败;中国在军事上虽然一时失利,但只要坚持长期抗战,必将取得胜利。他还于1940年领衔提议尊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高举孙中山旗帜以凝聚人心、坚持抗战。 林森对于国民参政会这一国共合作产物十分重视,特别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濒临破裂的危急关头,林森发表了有利于团结全国力量、共同对敌的训词,重申以民族大局为重,坚持团结御侮的方针,为坚持团结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布衣元首”风范长存 林森常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一年四季,无论寒暑皆着布衣。他崇尚简约自然清静,坚持平民化的简朴生活。 他清正廉洁,重教兴学,十分重视官风建设,要求官员“以身作则,导国人重节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竭忠尽瘁”,认为当官乃为人民服务。此外,他十分重视科教兴邦工作,认为“科研为建国始基,育才为救国之本”。1939年林森预立的遗嘱,将几十年积蓄的50万元(按当时货币比价折合黄金4000多两)捐作奖学基金;并亲订《考取留学欧美研习自然科学学生资助经费办法》24条。 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 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唁电称:“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谨此致唁。”《新华日报》发表《为元首逝世致哀》社论指出:“林主席承继国父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十二年来,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也莫不钦佩。” 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林森公馆静静矗立,这里曾是林森回福州时落脚的私邸,如今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历史纪念、儿童阅读推广与非遗传承融于一体。漫步于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老洋房中,时光仿佛悄然凝固。这里的砖瓦梁柱,不仅守护着一位革命者的往昔岁月,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坚韧与不屈。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