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随着稻香,看“单产冠军”如何炼成

2025-09-22 07:44:57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今年我省早稻单产426.5公斤/亩,连续7年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随着稻香,看“单产冠军”如何炼成

东南网9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早稻再获丰收,平均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福建表现尤为亮眼,单位面积产量426.5公斤/亩,连续7年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根据收获季节,福建粮食分为春粮、夏粮(以早稻为主)、秋粮。今年以来,全省春粮、早稻接连实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三增长”;秋粮生产渐入佳境,各地中、晚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可松懈。当前,粮食要实现高位再增产,扩面积潜力有限,重心必须落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不断刷新粮食单产纪录。

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随着稻香,追着稻浪,看“单产冠军”是如何炼成的。

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

种粮的第五个年头,邵武“新农人”江平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早稻干谷平均亩产近650公斤,比第一年翻了一番。

2021年,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江平,因看好农业发展前景,返乡创办邵武市润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他满怀期待地流转了700多亩耕地,春种早稻,夏种大豆,冬种油菜。可跨界创业之初,种粮“小白”始终不得章法。第一年,早稻亩产只有300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媒体报道中,许多高产示范片单产屡创新高,不少再生稻、中稻示范片还成为‘吨粮田’,为何理论和现实差距这么大?”涉农不久的江平产生疑惑,“到底要如何大幅提高单产水平?”

这是田头的困惑,也是案头的课题。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单产水平持续提高,产能持续巩固。”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翁定河说,全省粮食面积、产量常年保持在1250万亩、500万吨以上。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仍应继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要增产,无外乎两点:扩面积和提单产。

推动抛荒山垄田复耕种粮,鼓励发展“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因地制宜探索“烤烟—水稻”“胡萝卜—旱作水稻”“食用菌—水稻”等粮经轮作模式……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想方设法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福建不可谓不努力。但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

相较之下,单产的“天花板”要高得多。

看品种潜力,水稻品种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公斤,比福建大田单产高162公斤;看技术潜力,福建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示范项目建设的高产示范片,通过集成系列高产技术模式,单产普遍比全省平均水平增产10%以上;看区域潜力,福建水稻亩产比江苏低160公斤,玉米比广东低17公斤。

由此可见,粮食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超八成。

基于这样的背景,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那么,究竟何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它和传统高产示范片有何不同呢?

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解释,大面积单产提升显著区别于小面积示范。过去,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的是“单技术为主、小面积示范”的推广模式,局部高产典型并不稀奇。反观大田生产,还存在技术到位率和装备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尚未形成。

“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就是要打破‘反差’。”翁定河强调三大转变:由点到面,从打造百亩田、千亩方逐渐向整区域提升转变;由“单技”到“综合”,按品种、区域集成组装良种良机良法,形成定制化高产模式;由“单环”到“全链”,在耕、种、管、收各环节深挖潜力。

作为粮食主销省,福建也展现了“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担当。此前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粮油作物主要品种平均单产比2022年提高3%以上,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6公斤,比2022年提高18公斤,增幅4.1%。

既要系统集成又要找准突破口

今年开春前,江平的合作社引进一套全新装备——水稻精量播种设备。原来,去年林武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润农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面对江平提升单产的迫切需求,林武在把脉问诊后,支了关键一招:育壮秧。

“秧好半年稻,壮秧产量高。”林武告诉江平,播种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秧苗要想长得壮,播种就要做到密和匀。现在农民播种大部分是在平盘上撒播种子,要么太疏,要么太密。疏的地方,秧苗素质倒是好,可是空间浪费,育秧效率不高;密的地方,秧苗间相互争夺空间和养分,最终谁都长不好,营养不良,又细又长。参差不齐的秧苗移栽后,难以应对复杂的大田环境,高产无从谈起。尤其是在邵武这样的闽北山区,早春天凉,一场倒春寒便可能导致烂秧。

其实,这是全省水稻生产的通病。育壮秧,则是福建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突破口。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种、水、肥、药、机全要素高度集成,耕、种、管、收全链条协同推进。”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既要系统集成,又要找准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里?

从作物类型看,水稻是全省覆盖面最广的粮食作物,玉米、油菜则是福建特色粮油作物,产能提升需求和潜力大;从薄弱环节看,水稻播种仍以机械平盘撒播和人工撒播为主,精量精准播种机械较少,播种质量不高;从区域差异看,南平、三明、龙岩三地的水稻产量差异很明显……全面复盘,系统剖析,福建确定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首要突破口,也就是林武为江平提供的育壮秧方案。

秧苗要长得壮,农机农艺缺一不可,重点则在播种装备升级。近年来在福建久经考验的水稻精准条播流水线、高速密播生产线等设备,可以大展拳脚了。

引进精准条播流水线后,江平感觉自己终于赢在了“起跑线”上。

与人工撒播不同,这套设备通过将水稻种子分条播种的方式,做到精准对位,精确控量,可节省用种量10%~30%。如此一来,每一粒种子都拥有了充足的生长空间,雨露均沾下,自然长得身强体壮。面对春寒时,适当延长秧龄,推迟插秧时间,也不怕秧苗因空间不足徒长;由于秧苗间彼此有独立空间,机械化插秧时,取秧针不容易切断根系,秧苗移栽后迅速恢复活力,返青期大幅缩短……如今,像这样的现代化播种育秧设备,已逐步在福建推广,全省超20%的水稻育秧工厂完成了设备更新,增产效果不俗。

粮食生产是一场长跑,不仅要赢在“起跑线”上,更要步步为营,激活每一个节点的增产潜力。

林武从水稻生产的全链条为江平梳理了技术要点:优化品种,甄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优异的良种;合理密植,提高基本苗数量,通过群体优势保证有效穗数;科学施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缺一不可,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用什么肥、用多少肥,都要专属“营养餐”,既让水稻“吃饱”,还要水稻“吃好”;精细管水,严格遵循“三水三湿两干”原则,满足水稻不同阶段对水分的精确需求;采取“一喷多促”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有效应对水稻病虫害……环环紧扣,一招不落,田畴沃野很快给出了正向反馈。今年,江平的合作社的早稻,创造了他从业以来的最高亩产纪录。

让高产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大田

随着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产田块正在福建诞生。

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分享了另一种“反差”:2016年,当地刚刚开始发展再生稻产业时,再生季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2024年,这一数字达到300公斤以上,算上头季产量,亩产吨粮不在话下。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采取适当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割一季的水稻种植方式。”郑莉说,再生稻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是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军。

为提升大面积再生稻的单产水平,浦城打出了组合拳:筛选再生力强、耐碾压、适宜头季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破解头季稻机械化收割时稻桩碾压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为再生季高产奠定基础;加快建设“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好耕”的高标准农田……得益于此,浦城再生稻亩产不断实现突破。如今,浦城已成为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今年面积有望达到10万亩。

同时,当地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下,探索规模化发展“稻—再—油”模式,也就是在再生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实现“稳粮、扩油”两手抓。

这一模式的难点在于,水稻与油菜生育期茬口搭配难度大,油菜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尤其是油菜收获期正是头季稻插秧的关键期。省里和县里制订的策略是稻与油各退一步——筛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以育苗移栽代替传统直播模式,大幅缩短油菜在田时间;同时利用培育壮秧优势,延长水稻秧龄,适当延迟水稻插秧时间,如此一来,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茬口便实现无缝衔接。目前,浦城“稻—再—油”规模已超万亩。

类似的成效不胜枚举。

福鼎市创新发展“早稻—晚稻—蚕豆”高效轮作栽培模式。今年4月举办的福鼎蚕豆优质高产竞赛,吸引11个村的12个经营主体参与,参赛田块平均亩产超过1270公斤。

上杭县利用烤烟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主推烟后稻创高产模式,在全县开展提单产、增效益行动,鼓励种粮大户参加高产竞赛。去年,全县53个百亩示范片,烟后稻亩产7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达到7个。今年更是开展烟后稻创高产整村制推进行动,将高产范围不断扩大到全县。

……

这些各美其美的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均指向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共同目标。按照计划,今年全省粮食作物单产要比前四年平均单产增加1%或者3公斤以上。眼下,全省春粮、早稻均已实现“三增长”,秋粮主力中的中稻开镰在即,晚稻田间长势喜人,这一目标有望圆满达成。

放眼未来,福建的思路是: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协作攻关,整合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资源,突出水稻、油菜两大关键作物,统筹兼顾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突破不同作物增产薄弱环节,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攻方向,建立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打造优势产区,带动全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

在林武看来,推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示范片、示范点走向更广阔的大田,难点在于农业分散经营的制约。

“福建的基本省情是耕地总量少,分布分散不连片,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仍将是主流。”林武说,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相比,小农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意识薄弱、门槛高。因此,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托管服务等方式,实现单产提升技术“开源”,在实现大户单产提升的同时,把小农户的单产水平也提上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单产提升。福建正不断探索总结水稻播种育秧的“1+N”模式,利用水稻现代化育秧工厂的优势,开展统一播种育秧,为周边农户供应高质量壮秧,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