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团队参与开发“神经蠕虫”
2025-09-23 09:41: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9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这一成果标志着生物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突破,让传统被动固定式植入电极首次迈向可主动控制、智能响应、与生物组织协同运动的新阶段。”记者从厦门大学获悉,日前,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谢瑞杰助理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刘志远研究员团队、徐天添研究员团队及东华大学严威教授团队,在动态神经蠕虫电极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自然》)期刊上。 神经电极是连接生物神经系统与外部电子器件的关键“桥梁”,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植入式神经电极能高精度检测肌电、脑电等生物电信号,为解读神经信息提供了更丰富的信号来源,但实际应用起来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长期植入不稳定,现有电极在植入过程中对组织损伤较大,且电极植入后,其与组织“硬度不匹配”,会持续引发免疫排异反应,形成纤维层裹住电极,影响监测效果;二是电极位置难调,想改位置往往要二次手术,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还会造成额外的组织创伤,急需微创调整的新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先想出了微创植入神经蠕虫电极的制备方法:把百纳米厚的薄膜电极,设计成“C”形和“L”形导电图案,再卷成纤维器件——“C”形图案变成电生理传感和连接位点,相邻“L”形图案重叠形成应力传感器。用这种方法,研究团队在一根纤维上集成了60通道电极,植入时能缝进肌肉,创口仅200微米,还实现了43周内高质量稳定监测肌电信号;植入57周后,电极表面胶原纤维包裹层厚度不到23微米,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都很出色。 更关键的是,团队在纤维器件端部做了磁性头部,制成“神经蠕虫”。电极植入后,靠外部磁场引导就能微创移动到目标位置,精准监测特定部位的电生理信号——既能在大脑皮层、深脑里移动,监测脑电信号,也能在肌肉和皮肤间的筋膜组织里可控移动监测肌电。这种“能跑的电极”打破了传统静态植入电极的局限,有望成为下一代电极的重要方向,也为人机接口研究开辟了新路子。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谢瑞杰助理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志远研究员、徐天添研究员、韩飞副研究员及东华大学严威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