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2025-10-12 07:33:0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新时代以来,以五年规划为总纲,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全方位国家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党中央将国家发展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阶段性任务,在一个个领域提出思路举措,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了远期“宏伟蓝图”和近期“施工图”的精准对接。 地方则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制定相应规划、贯彻落实总体规划。 眼下,“十五五”规划正在编制中,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为福建开启一扇机遇之窗。读懂“国家所需”,方能校准航向;明晰“福建所能”,才能精准发力。 (一) 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全局与局部是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要从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特别强调要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在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中,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则体现为国家整体发展与地方一域发展的有机统一。只有全局与局部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在国家框架下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既关注当下发展需求,又着眼长远战略布局,确保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遵循全国统一规划,同时保留地方创新空间,形成“全国一盘棋”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早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深谙将一域发展融入全局的重要性。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并在实践中总结出面向城市发展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聚焦“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探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引用“地瓜理论”妙喻,明确“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在上海,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全局与局部,恰如江河与支流,相互贯通、彼此汇聚,方能形成奔腾不息的发展大势。 “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这一格局和视野,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洞察一域,又洞见全局。 从全局谋一域,则一域明;以一域促全局,则全局进。将“一域之所能”与“全局之所需”充分结合起来,各地才能在服务全局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彰显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大牵引作用。 着眼全局,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全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日益增强,全国一盘棋不断走深走实,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二) 以“所能”服务“所需”,在福建,有着生动的实践。 五年前,《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真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是福建发展的科学指引,必将继续引领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新时代以来,福建之所以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新福建宏伟蓝图的战略指引至关重要。从“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到“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再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一系列战略指引,在目标上一以贯之、理念要求上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总纲领总遵循。 《建议》还指出,“党中央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持续显现,进一步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发扬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集中精力办好福建的事”。 源于国家发展的全局需要,深刻解码“国家所需”,福建找准自身坐标,发挥所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海丝核心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区叠加,党中央赋予福建先行先试政策,福建的“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等组成的规划体系,都努力将国家发展战略的“势能”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能”,生动回答了“福建能为全国贡献什么”的时代命题。比如,厦门经济特区4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逐步形成了涵盖经济特区、保税区、保税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等开放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经济开放格局,东南沿海门户地位愈加彰显。 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胸怀“两个大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自觉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把握和用好机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探索试验、探路先行,才能实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历史上,福建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在国家经济版图中曾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时移世易,在新发展格局下,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福建正加速蝶变为“走在前、作表率、挑大梁”的经济大省。 牢记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多贡献,感恩奋进的八闽儿女胸怀“国之大者”,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奋勇争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挥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省委对标对表重要要求,提出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者、争创改革开放引领地、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开拓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目标任务。这是福建打头阵、当先进、做先锋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凸显了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担当和作用。 (三)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历史交汇点,如何在收官冲刺中筑牢根基、在开局谋划中锚定方向,更好地发挥“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其一,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经过多年耕耘,福建已形成以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规模持续领跑,海洋经济实力雄厚,这为福建承接国家产业链升级任务、助力科技突破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把握好发展大势,要结合发展的外部环境与福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思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为此,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面向未来,在绿色低碳、新能源等领域,福建凭借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布局海上风电、核能等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能推动福建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能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技术、装备和应用场景,成为支撑国家绿色转型战略的新增长极。 其二,把福建未来发展放在党中央对福建发展的战略定位上,锚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目标指向,统筹需要和可能,兼顾速度和质量来做好规划。 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维度出发,把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方法贯穿始终。改革进入深水区,单靠“一招鲜”难成大事。这些年,福建通过深化运用改革“三本台账”,扎实推进“一市一试点、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部署开展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打响了一批“金字招牌”。要进一步开拓格局视野,强化协同攻坚,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奋力争创改革开放引领地展现担当作为。 从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奋勇争先、挑起大梁维度出发,进一步凝聚起福建作为经济大省的担当气魄。东南胜地、爱拼敢赢。福建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人口、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要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县域产业的串珠成链,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 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维度出发,切实把中央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深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奠定扎实基础。要持续念好“惠”字经,在惠台利民上继续开大门、迈大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台胞“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其三,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福建建设,谋划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推动“十五五”发展。 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谋划“十五五”,必须坚持把全省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栉风沐雨自担当,担当之勇贵在“胸藏经纬、目极海天”。围绕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历史的接力棒,总是在洞察时势与把握主动者手中传递。当擘画的蓝图与奋进的音符交相辉映,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在时与势的变化中坚定信心,在危与机的转换中抢抓机遇,在稳与进的平衡中开拓创新,不断书写“闽山闽水物华新”的新答卷。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