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智团”赋能 碧海耕新图

2025-11-13 09:01:34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许加华 黄飞鹏)

立冬时节,湿咸的海风卷着浪潮阵阵拍岸。南日岛养殖户黄春坤站在池边,捞起两只肥厚的南日鲍,望向前来调研的特聘团专家李琪。“李教授,您看这肉质,是一等一的好,可一旦运到外省,鲜度就打了折扣——咱们怎么能让它‘跑千里不变样’?”

他的疑问,也是秀屿众多“讨海人”的共同焦虑。

这片海,是秀屿沿海渔民最大的家底——2800平方公里海域、240多公里海岸线,渔业产值近80亿元。传统养殖效率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薄弱等问题,仍旧突出。

今年9月,秀屿区组建全省首个海洋经济产业链专家特聘团,请来高校院所8名专家担任产业顾问;同时成立南日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专攻执行与落地。一个负责“把脉开方”,一个负责“抓药治病”。

在指挥部,每周召开的“海洋会诊”已成为固定动作。专家与干部、企业代表、养殖户围坐一堂,从“风电+养殖”融合,到冷链物流建设,话题务实而具体。“我们就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特聘团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李琪说,“比如南日鲍保鲜,可以从暂养技术、冷链包装、运输时效三个环节下手,组织联合攻关。”

黄春坤们的困惑很快得到解答——通过引入新型低温暂养技术和全程冷链物流方案,南日鲍的货架期和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得以更“鲜活”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餐桌上。

链式效应随之而来。南日镇后叶村,230多户养殖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套养鲍鱼与龙须菜,实现水下共生互补,亩均年综合效益提升近5万元;育苗车间内,淼鑫水产、福建农林大学与省水产研究所联合培育的新优品种,让全区35家育苗场年产鲍苗达1.5亿粒,约占全省半壁江山。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后端。依托初步投产的全省首个鲍鱼科技产业园,指挥部招引十多家鲍鱼加工企业集中入驻,推动产品从初加工的冷冻鲍鱼,向即食鲍鱼、罐头等高附加值品类延伸。“过去单打独斗、内卷竞争,现在有专家指路、政府搭台,我们敢往深加工投钱了。”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忠感慨道。今年,该公司培育南日鲍种苗已达6000万粒,产值超千万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