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专家视线:真正筑牢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2025-11-14 20:30:36 作者:谢枝丽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当前考试升学焦虑、睡眠与运动不足、网络沉迷、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已不仅关乎个体幸福,更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近日,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以“小切口”回应“大关切”,通过系统化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防护网络,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坚持问题导向,《十条措施》精准回应当前学生心理方面的“急难愁盼”,提出了多项具体可行的行动路径。然而,必须认识到,政策出台只是起点,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与监督。政策落地可能会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要使政策更好更快落地生根,家庭是关键因素。因为家长最关心孩子,家长与中小学生时常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家长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最容易影响到孩子。《十条措施》中有五条内容与家庭直接相关,其余措施在推进过程中也离不开家庭的理解与配合。因此,如何引导家长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日常教育实践,是实现《十条措施》有效落地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监护与情感支持两大路径实现。前者为孩子构建安全、有序的成长边界,后者则为孩子提供持续的心理滋养与内在力量。

家庭监护建立心理健康的“安全防线”。家庭监护并非简单的看管,而是通过设定规则、明确边界,为孩子排除成长风险、塑造稳定秩序,奠定心理健康基础。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易受不良信息和复杂社交环境影响。科学的监护能有效拦截有害网络内容、防范校园欺凌等风险,减少外界负面冲击。例如,合理引导电子产品使用,有助防止沉迷并规避不良信息侵害。此外,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也依赖于家庭的监督与安排。稳定的生活节奏和清晰的行为规范,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活的“掌控感”,而掌控感正是安全感的核心来源。一旦安全感得以巩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滋生空间便会大大缩小。当中小学生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当生活节奏稳定,并且养成习惯后,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更平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增强。

家庭情感支持提供心理成长的“内在滋养”。如果说家庭监护是外在防线,那么情感支持就是内在养分。它通过共情、接纳和积极关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塑造其积极人格与心理韧性。当孩子在学业或人际交往中受挫时,家庭的情感支持是关键缓冲。例如,孩子委屈回家,若家长能耐心倾听、回应“你感到很委屈是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情绪得以疏导;反之,若回应“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情感需求被忽视,负面情绪长期积压,易转化为心理问题。情感支持中的“非暴力沟通”与“共情式交流”,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与内在力量。家长若注重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看重结果,孩子更易形成“我能行”的积极认知,进而提升抗挫折能力。

当前,许多家庭在监护与情感支持方面出现偏差,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家庭监护的核心在于“适度”,然而现实中常出现“过度控制”与“放任不管”两种极端。随着家庭结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部分家长将全部期望寄托于孩子,导致监护过度——以“爱”为名严密控制孩子的学习、社交甚至兴趣,剥夺其自主空间,易引发逆反或丧失自我,反增心理风险。另一方面,因种种因素,单亲、重组家庭及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监护缺位。父母长期缺席,难以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与情感需求,导致孩子安全感丧失、心理封闭,容易陷入孤独与自卑。

即便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可若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情绪管理能力,仍难以提供有效支持。部分家长习惯以打骂、命令等方式管教孩子,忽视平等沟通与情感引导。语言暴力、情绪发泄等行为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引发自我否定、攻击性等行为问题。此外,许多家长未能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惯用说教、指责等单向沟通方式,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他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教育策略,有时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严重的甚至在愤怒或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对孩子实施暴力管教。家庭里的语言与情绪暴力,是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常常以要求、命令、安排、包办、控制等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孩子听的感受很不好。很多孩子表示厌烦父母的唠叨、催促、指责、抱怨、说教等说话方式。事实上,只有让孩子“感受好”,教育才能真正入心。

新时代的孩子,物质生活已得到满足,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他们需要得到的是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等精神滋养。而一些生长在物质贫乏时代的父母,自己没能从上一辈那儿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他们没有能力给予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不了孩子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这是当今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只有等到孩子青春期开始反抗了,才收敛一些。其实许多青春期问题,多数都是由于父母压制性管教方式造成的。

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用绝对权力掩盖能力的不足,启动“驯服”手段和压制性管理方式,实质是父母智慧不足。有些父母是由于自身能量水平低,没有能力疗愈受到的创伤,无法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些父母是由于在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过度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高期待,高要求。有些父母是由于自己在童年时期被暴力管教过,当自己成为父母时,受原生家庭影响,不自觉地复制同样的教育方式,造成代际传递。

不良的家庭管教对家庭关系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父母驯服与压制式的管教方式,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怨恨,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紧张,缺乏亲密感和信任感。家庭成员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与理解,可能造成家庭冲突增加,婚姻质量下降、家庭功能失调等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没管理好,对社会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当今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投入更多医疗、心理等社会资源。还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犯罪率上升,阻碍社会的法治化和文明化进程。

家长应主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十条措施》中提出“推进实施全员育心”,也包含对家长学习心理知识的要求。家长可与孩子共同设定行为底线,在安全范围内赋予其适当的自主权,实现既保障安全又培养独立性的“弹性监护”,避免过度控制或放任不管。

家长需注意自身心理状态,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进行说教或指责。当觉察到自己或孩子情绪不稳定,应暂停内容沟通,先处理情绪。可通过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自我暗示等方式平复情绪,为后续的理性对话创造条件。情绪平稳后,再以共情、非暴力沟通等方式与孩子交流。

家长应学会准确识别和表达情绪,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感受。当孩子出现情绪时,要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理解其心理需求,传递接纳与支持。待情绪缓解后,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同时,要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具体、及时的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与被看见的价值感。

家庭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工程的基石。缺乏科学的监护,心理成长就失去安全边界;没有有效的情感支持,内心世界就缺乏持续滋养。当前家庭在监护与情感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教育智慧与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唯有家长持续学习、自我提升,才能真正筑牢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